时代的特征总是要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你才能感悟良多,又或者当这些过往都成为过去,再回味的时候,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江阳沽酒客作为八零后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但是我知道我们的父辈们曾经过了很多苦日子,这个苦日子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区域,而是全国性的,但是万事开头难,偌大个中国,全国人民要想吃饱饭,只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才有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口号提出来,才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在我们父辈那个年代,成为全国上下鼓舞士气的流行话语。
今天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前人的伟大之处,就是这两句经典口号所铸就的。而苦中作乐的年代,人们还让这句口号变成了一道菜的名字,就是苦瓜烧肥肠。它的一个别名叫“一不怕死(屎),二不怕苦”,在当年非常应景。
有泸州一些老一辈人说,当年工资都不高,哪怕八级工,几十块钱而已。但是七八十年代泸州还是有一些馆子的,比如建设饭店,北方饭店,一口钟等等。我们拿到工资不像今天那么多焦虑,哪有物业、水电气、电话费、还按揭贷款什么的,也没有那么多其他开销,买衣服也不是月月都有,女朋友也没有那么物质,而且娃儿读书费用也不高。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打牌赌博是不允许的,不要说KTV,就是卡拉OK都还没有开始。
耍朋友(泸州人对谈恋爱的别称)的可能有些花销也就是看看电影,下下馆子。那个年月,下馆子,就是去餐厅吃饭,是一件很洋气的事情,哪像今天你只要愿意可以天天吃馆子,点外卖。现在的人再不济,也比当年好上百倍。之所以不满足还是欲望的升级,当然追求美好生活无可厚非。
老一辈说他们那个时候下馆子,还是有选择的,别看物质条件不怎么样,大家嘴巴一样刁钻,谁叫美食这个东西无论在中国哪里都受欢迎,更何况好吃的四川人。
泸州的川菜在四川真的不算差,只是你们看到今天网上介绍的不多,大都在谈自贡甚至说宜宾,哪个叫我们泸州人低调呢?不晓得怎么去宣传似的。这个可能也是觉得好吃就行,你去了解一下泸州毛派的历史就晓得泸州做川菜的那些前辈们有多厉害。
当然今天则还需要努力,打造泸州味道的川菜属于地方及更大的影响力,不过今天这篇文章不讨论这个话题。
还是说回苦瓜烧肥肠,为什么那个时候要叫“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有点悲壮气概的名字。首先肥肠,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猪大肠是猪儿身体的哪个部位,它即便做好了还有点特殊味道,当然今天的要求必须打整(清洗)干净,各种方法去除异味,说白了那种所谓的“臭”,可能很难吃到了,不信今天你去市区各个餐馆看看,还有几家肥肠敢有味道。当然农村全猪汤的肥肠,还是保留了这种习惯。
你说是个人口味重也好,还是其他原因,总之肥肠没有肥肠味就是失败。另一个说法现在人大约确实怕“死”(谁不怕死呢?这里意思是奋斗精神不如以前了)。
第二个苦瓜,不言而喻,虽然是一道比较好的夏天蔬菜,清热解毒,但是它苦味很多人吃不了,不过今天农作物的发展苦瓜也是虚有其名,不晓得你发现没有,今天买回来的苦瓜基本上苦味已经很淡了,再做一次苦瓜烧肥肠这道菜,要说“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恐怕很难对上号了,是不是说现代的人也越发吃不得苦或者根本不愿意吃苦了呢?
人生应该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咸,你不能一直泡在蜜糖里,要说泡多了,恐怕你斗志全无,真的遇到什么危机的时候,你怕承受不了。
一道菜,其实让它承受这样深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好像有点过分和牵强,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有趣的时代特征,真是影响到当时的方方面面。
以前听父母说,当年还会组织大家忆苦思甜,其实也是不忘初心,不忘本的一种方式。不管作用如何,大家还有所敬畏。
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就如同我们不该丢弃过去一些值得传承的文化和地方民俗古迹一样,它们记录的往往是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东西,而有它们在,至少我们可以追忆,可以缅怀,可以知道我们曾经经历了哪些困顿和不堪,但是我们的前人都一一克服了。
今天的一些人,动辄喊苦喊累,有的甚至承受不了压力选择走向极端,实际上看来还是生活过于安逸,消磨了斗志,降低了社会应对压力的免疫能力,假如我们能多保留一些曾经,或许对自己将来的人生走向有更好的帮助。
好了说完了这道特殊时期的菜名,不知道各位还有没有哪些关于过去年代特色的东西,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