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中国人最不可或缺的,说这句话不是说其他国家的人民就不吃饭,而是中国人把它无形中提到一个特别的高度。大概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就是为了通过自己的辛勤耕作和养殖,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度才会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也只有我们才会在奉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乡党》里说:“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话。而且也只有我国古代厨师的地位才跟国家宰相相匹配,当真是不想当丞相的厨师不是好厨师啊。大羹不和居然暗合中国数千年治国之道,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再分到东西南北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北方饮食相比南方饮食,不得不承认,南方人更加精细一些。而这里面又有一个异类就是四川,四川其实非南非北,原来是巴蜀两国,独居的盆地,19世纪湖北人卜斯水先生就曾经写文章抬举四川说这里关起门都可以过半个世纪。
今天想来虽然有道理,还是夸大其词。四川真要是一直关起,恐怕发展起来就喊恼火了。
但是有点四川的饮食却一直在清朝以后不落下风。至少今天看来这不仅仅是四川人的功劳,也得益于当年湖广填川,全国各地饮食文化的交融,并且得到四川盆地的包容,最终形成了今天让人垂涎三尺的一大菜系——川菜。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古代泸州,北部河谷丘陵地带居民主要是汉族;南部山区,则以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少数民族为主。这种居民族属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元化,决定了此处的多元化起源。
宋朝以后泸州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明清时期泸州已经是水陆码头和商贾繁荣的,川江文化给泸州带来很好异地交流,抗战时期,大量战乱区域的人内迁,泸州又成为了大后方,虽然前面战区紧张,但是到了后方,稍微得以安定,自然有事的泸菜文化的交流更加如鱼得水,得以在川菜流派中大河帮占一席之地,跟自贡的盐帮菜相得益彰。
今天我们不谈泸菜,只能跟各位聊聊新中国成立后,七八十年代泸州那些曾经的老餐馆,因为它是老泸州人的一代记忆。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难道今天泸州更多的大小餐饮不比以前发达兴盛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要说它们,几点原因:
首先当初那个年代我们进餐馆,泸州人叫下馆子,但是馆子可不是你想下就下,从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全国都还在逐步积累发展中,大家普遍生活水平不高,能下馆子的人在那个时候有,也不多,更不经常。但是它却让人更加珍惜和回味。
其次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经历新的变革,改革开放让国人眼界逐渐打开,生活日新月异,但是新老交替的时节,老泸州菜的厨师那个时候还保留不少,很多师出名门,泸州的毛派算是泸菜的一大代表,泸州餐厅,饮食服务公司,就是当时泸州的新东方厨师学校。可是跟今天培训学校速成班来说,那个时候还保留着师徒制的契约精神,学习时间也比现在要求,出本事,因为学的手艺就是拿来讨生活的,所有很多餐馆都有拿手好菜。
最后,当时的商业意识没有那么浓厚,原生态的东西更多的保留,而且人民物质还在逐步提高中,说得浅显一点就是口味还没有吃腻,厨师也没有如今天一些缺乏匠心。自然让大家记忆深刻。
对于今天的泸州人来说,大餐馆多的是,但是如老一辈的人说的,可能你们错过了泸州最好的味道的日子。
我们来说几个,看看大家是否还有记忆:
“一口钟”位于大什字和老百货公司之间,原来的天然气公司门口,很窄的一个巷子,对面是老百货站,现在好像是些卖衣服的。原来一口钟最有名的是抄手哈,其他地方不可比的,还有人说它的小笼包和荤菜是很不错。
“八万春”新八万春在小市转角店横街子口子,开的是餐馆,老八万春在小市转角店的十字头40号,老八万春老板叫张全新。老八万春卖面也卖炒菜。
“泸州曲酒店”位于大十字转角处。这时时常卖一些鸡、鸭、鱼类的高档菜。(所谓的鸡、鸭、鱼高档菜是指当时那年代)
“新兴食堂”又名:雷打饭店。大十字往东门口方向走50米。(就是现在的公交车店背后,现在的建行)。这家馆子主营家常荤菜及素菜。
“公共食堂”对面有一家名为无名的小馆子,主营素菜为主,付带着以卖点少量晕菜。
“泸州名酒店”位于现在的大世界电影城卖票的那个位置。主营热菜为主,这家馆子的蹄花面闻名全市,很多卖花生的都在这门口卖。那时候打二两烧酒,称二两炒花生,买一碗蹄花面,就这样吃得高高兴兴的。
“担担面”大约位于现在的大十字上行往钟鼓楼方向走多米,公交车站后面,工商银行下行一点。那里以“担担面”闻名,也附带卖一些凉菜。
“北方食堂”位于市府路往大十字方向走接近米,主营北方水饺,鸡杂面、烩面、炒面及北方菜,那时候长期排着队在那里吃面,因为那家的面肉多,油气大。
“江城饭店”位于现在江城的中国银行那个位置,在当时那个时期在泸州也算是一家高档饭店。
“关圣殿”牛肉馆,主营卤牛肉、红烧牛肉等牛肉系列。
“水井沟”的扎笼笼,曾经闻名全市的粉蒸肉,排队才能买到。
还有老一辈说:70年代末期,泸州饮食公司在白塔旁边开办了泸州第一次火锅店,进去一般都是一盘荤菜,一筲箕(竹子编的可漏水的盛器,大家都知道吧)素菜,那时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经济条件毕竟还是有限,这样的消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70年代的初期时代。火锅的问世代表着泸州的经济正在走向转折开始,慢慢地、泸州兴起了众多的火锅店。
“聚仙楼”位于东门口,这家在80年代初期是泸州最高档的饭店,这家饭店有一道菜相当闻名,“红烧大转弯”,就是红烧鸡翅,在这个时期,肥肉、大油也不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需要了,人们开始在探索美味了。
“三家巷牛肉面”这家牛肉面应该是在泸州最早闻名的牛肉面,可惜今天也没有那个时候的感觉了,坚守这个东西真的不容啊
当然还有泸州餐厅,至于其他的什么“帅府酒家”、“又一村”、“小聚仙”都是后来的了。如果有其他知道的欢迎补充。沽酒客生于八十年代,很多早期的在八十年代末还有点印象,但是一家也没有吃过。只能听老一辈摆玄龙门阵了。饮食这个东西,没有第一的说法,味道全凭厨师手艺以及食客口碑,今天则有很多不同,单凭这两个已经不够了,但是沽酒客始终因为,不变本初的味道,才是一个店能长久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