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印记新马地图上的南海足迹南方新闻网

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02013.html

“下南洋”是人类移民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从北到南,从大城市到小海岛,跨越世界,岭南足迹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土地上。或凭着一本族谱,或借着一种习俗,或靠着一个会馆,历经百年,漂泊在外的乡亲依旧紧密地和家乡联接在一起。

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走过6座典型的新马城市,在这里,5名记者看到了海外岭南人眼中的南洋,以及他们想要讲述的南洋。

●刘嘉麟蓝志凌李欣吴帆

槟城

“世界之城”冒出岭南烟火气

在马来西亚和当地人聊起槟城,第一个反应就是美食。冰凉沁心的煎蕊、酸酸甜甜的叻沙,还有地道的福建面、炒粿条,从岭南带来的味道,在终年炎热的马来半岛上,是最好的消暑神器。但比美食更吸引的,还是这座城市里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烟火气、岭南味。

在槟城,就适合慢下来,徜徉在大街小巷内,寻找一个远去的家乡。

老三轮车在街道纵横穿行,招牌上是熟悉的汉字,骑楼下是亲切的乡音。中心城区内的牛干冬街上挂着大红灯笼,从中华大会堂到现存海外最古老的南海会馆,长长的一条街矗立着多家华人会馆,岭南的狮子、闽南的红砖,是一部华人下南洋的浓缩史。

多年前槟城开埠,港口船只来往不停,华人、英国人、印度人等从这里上岸,与当地马来人一起,将这里建设成为远东最早的商业中心,也让槟城打上了“世界之城”的烙印。也正是被这座“世界之城”吸引,南海人最早从这里登陆,走向马来半岛。

槟城内有座依山而建的极乐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佛寺。寺庙放生池附近的山壁上,刻着许多中国文人和同盟会革命志士的题咏,其中就有康有为所题的“勿忘故国”四个大字。

在马来半岛极具影响力的《光华日报》,是孙中山年在槟城创办,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华文报之一……

从城区到海边再到山上,岭南人的足迹遍布其中。如果向海边走,可以看到一座座标有“王”“林”“周”“李”的姓氏桥,这也是华人在槟城最早的聚集处。19世纪末,从槟城登陆的广东和福建移民在海沿岸建桥,以海维生。至今,搭建在桥上的简单房屋里,还住着桥民的后代。

历史的交织,午后参差的光影,使古朴的槟城像被定格在旧时光里。但因多元文化的交融,这座“世界之城”既是古老的,也是新颖的。8年,槟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同时,它也是艺术家们喜欢涂鸦创作的新派地方。

年,立陶宛籍艺术家尔纳斯在槟城老城区绘出的几幅名为“魔镜”的系列壁画,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名片。现在来到槟城,不去寻访壁画相当于没有来过。各种小巷内,色彩鲜艳的壁画,结合了周边环境特点,再摆上配件,栩栩如生。

如今的槟城,呈现出多元的镜像,白墙的欧式建筑映衬着蓝天,印度等地的特色建筑与岭南建筑不过半条街之隔。作为一座世界之城,槟城也诞生了全球最大的唐人街之一。在这里,被英国《卫报》评选为世界15幅最佳街头壁画之一的《姐弟共骑》,描绘的正是一对华人姐弟天真烂漫的瞬间。百年槟城,亦是一部华人的百年活历史。

马六甲

“海上生命线”诞生首支会馆乐队

马六甲是“海上生命线”,自古便作为中西贸易的中转地而繁荣,多元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历史的沧桑与凝重、城市的静谧与喧闹,看似无序的种种,在这里找到了平衡点,和谐地汇聚在一起。

走在马六甲古城的街道上,不经意地走进一家文创商店,店主祖籍梅州,是华人第二代,在他口中得知,在马六甲虽然岭南人不多,但这里岭南的印记却随处可见。按照他的指点,一路上果然看到惠州会馆、增龙会馆、番禺会馆……

最吸引人的是打金街上的荣茂茶室,内里“实至名归”“功勋彪炳”等牌匾高挂,店员用粤语高声复单,典型的岭南茶点,都似乎让人回到岭南“啖早茶”的时光。事实上,荣茂茶室出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位于马六甲老城,在马六甲其他地方,比它有名的粤式餐厅还有不少,它们留下过香港艺人周润发、刘德华等的足迹。

可惜的是荣茂茶室太过热闹,一行人另选了一家粤菜餐厅“啖早茶”。店主热心地与大家谈天说地。在这位来自广东的店主的记忆中,最自豪的是五邑会馆乐队的“威水史”。

殖民时代,娱乐场所在马六甲非常稀少。为此,上世纪,五邑会馆成立了铜乐队服务华人社会。这是马六甲第一支会馆乐队。马来西亚独立时游行出行,马六甲就请了这支会馆乐队,带队出行。

在五邑会馆里可以看到,曾经的乐器都保存得很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场所的逐渐增加,这支曾经威震马六甲的乐队在年解散。据五邑会馆顾问麦启机回忆,那时成员年纪都不小了,没有年轻人加入,只能解散。现在乐队成员都基本去世了,只剩下一位老队员还在世,他已94岁高龄。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康有为曾在马六甲秘密隐居。他曾隐居于马六甲附近一个叫“丹将敦岛”(TanjungTuan)的海角,上有山陵和灯塔,可供观海远眺。在海岛上,当他看到八国联军舰队驶过马六甲海峡时,禁不住地再次掀起悲愤之感,写下了“丹将敦岛住半月,弄水听潮忆旧踪。海浪碧蓝分五色,天云楼塔耸高峰。风号万木惊吟狖,涛涌崩崖啸卧龙。隐几愁看征舰过,中原一线隔芙蓉。”

但驱车至丹将敦岛寻访,此处已无康有为来过的痕迹,只能远远眺望。

光阴转瞬即逝,故人远去,留下了满是回忆和旧物。“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夕阳将落,打金街上突然传来歌声。正如身在马六甲的岭南乡亲与故土的关系:亲近,却有了一点距离,但无论身在何处,乡情都会将亲人们牵在一起。正如诗句里所讲,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怡保

“小广东”闯进全球十佳旅行地

怡保是一座既有广府传统、又有南洋风味的城市。漫步在怡保街头,大大小小的中文招牌色古香的骑楼建筑、根深蒂固的粤菜文化,可以迅速将人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老佛山时光里。

跨越大洋、跨越千里,经历岁月的洗礼,马来西亚怡保市仍保留着浓厚的“佛山味儿”。在佛山祖庙等地,“80年代”的老佛山踪影依旧留存。此刻,相似的文化印记已淡化了地理的距离。

怡保是马来西亚第四大城市,霹雳州的首府。在这里,超七成居民为华裔,其中广东人占大多数,粤语是华裔间最通用的语言。餐馆里、马路边,人们嘴里讲着流利的粤语,让人仿佛有种来到了佛山的错觉。

虽然怡保的名字不及吉隆坡、马六甲、槟城等著名旅游城市出名,但它却曾登上《孤独星球》,被誉为“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地之一”,被称之为“小广东”。

在不少东南亚旅游达人的攻略中,怡保美食十分符合国人挑剔的口味,甚至被封为“东南亚最好吃的城市”。在过去一段长久的时光里,华人漂洋过海带来的家乡味道,与当地食材和做法融会贯通,所衍生出来的美食也深深刻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

喝早茶、吃河粉、奶茶配蛋挞……在怡保街头的食肆里,广府美食更是常年的宠儿。岭南韵味在此扎根,并孕育出芽菜鸡、沙河粉等极富当地特色的美食文化。就连当地著名的旧街场咖啡馆,外观都与港式茶餐厅十分相似。

怡保旧城区被当地人称为“旧街场”。在这里,穿越数百年的中式古旧房屋默默静立,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哪怕被《孤独星球》悉心捕捉后,怡保的生活节奏仍不紧不慢;古老怀旧的建筑、浓厚的年代感,让怡保成为系列电影的取景地,原汁原味的岭南市井味道打动了导演李安的心。

19世纪末,因采锡业而兴的怡保,在开发初期就吸引来自广东的锡矿工人在此建起村庄。随着华人的定居,怡保逐渐成为华人聚集区。也正是在那个年代,岭南文化随着华人的脚步扎根在怡保这片土地上。

就在11月下旬,怡保首条直飞中国的国际航线成功首航。这架印有马来西亚国旗标志的客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让马来西亚的“小广东”与中国广东开启了文化、产业交流的新篇章。

数百年前,从中华大地而来,千里之外的南洋孕育了“小广东”;如今,从马来半岛出发,岭南文化正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山打根

“小香港”见证岭南人打拼史

山打根曾经被称为“小香港”。山打根在全盛时期,是一个以输出橡胶和木材产品而声名远扬的港口,曾是南洋富豪最多的地方。

佛山南海人关雨亭开办的万和隆曾是这里首屈一指的华商。以万和隆为首的华商将山打根打造成为了一个富庶之地。年,英属北婆罗洲渣打公司把山打根定为首府,让它成为了整个婆罗洲地位最显赫的城市。

站在位于山打根山顶的普济寺向远方眺望,山打根市区和海岸线尽收眼底。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从普济寺往下看到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曾经万和隆的“地盘”,那里曾经是万和隆的木材厂、港口等所在地。当地华人说,从普济寺向下望去,可以见到的地方都是万和隆的。

可惜的是,年,拥有年历史的万和隆正式关张,告别了历史舞台。这些区域都被关氏后人卖给了政府及当地人。

虽已告别历史舞台,但关氏的传说及印记仍在山打根流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山打根,以万和隆为首的侨领奋起反抗,两位关氏后人被杀害。为了纪念被杀害的侨领,山打根中华商会特地为这些侨领树立纪念碑,让后人瞻仰。在山打根红山顶伯公山,纪念碑恰好位于南邑坟场之前,仿佛还在守护着乡亲。

关氏家族事业的昌盛,吸引了众多岭南人来到山打根务工从商。一座由岭南人筹建的三圣宫见证了他们打拼的历史,它也是山打根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之一。

三圣宫首先由南海人发起成立。最终是由南海、潮州、客家等粤东的乡亲,一起私人资助建立了这座庙。随后,粤东会馆也在此成立。方便后人来到这里落脚。

三圣宫与粤东会馆成立以来,一直都由南海人管理。直到后来成立山打根三圣宫管理委员会,招纳其他地区,包括韶府、四邑、顺德、番禺、中山等地人员一起合作管理。在庙内可以看到,从光绪十二年开始建立,所有有过捐助的都会放牌匾在这里,每一个属会每一色人都有。

“恩波通粤海,地脉接神山”是三圣庙门口的对联。这副对联最能体现岭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一座庙宇让往生先辈在他乡有依可归,一本族谱让岭南人在异国有根可寻。在山打根南海公会内,会长朱沼长的一本族谱和家乡姐姐写给他的一封信被他细心保存。族谱是他的依归,信件是他的思念。

“家和亲人都在这里了。”朱沼长紧握着族谱和信件。

吉隆坡

国际化大都市里粤语通行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中心,一座用不锈钢和玻璃打造的双子塔高耸入云,它曾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作为吉隆坡的地标,这座双子塔正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气质——年轻、现代。

曾经的吉隆坡只是一个矿业小镇,但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内,便由“泥泞的河口”一跃成为马来西亚的首都兼第一大城市,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贸易鼎盛。

因为年轻,有人说它无聊,像其他首都一样现代摩登、车水马龙,西装革履的白领们穿梭在玻璃幕墙的各个摩天大楼间。但也正因为年轻所以包容,它将东方色彩与西方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有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派,也不乏古色古香的迷人风韵,市内的中式住宅以及英国殖民时期建筑星罗棋布,马来村、唐人街、印度街并存相依。

即使第一次到吉隆坡,也不用担心语言的问题。唐人街茨厂街内,在这打工的马来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粤语更是通行的语言。华人集聚,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距离吉隆坡市中心15分钟车程的双威镇,是一个由锡矿湖蜕变而来的现代化休闲城镇,集水上乐园、度假酒店、会议设施、购物广场、医疗教育以及住宅于一体。一手打造起这座双威镇的是马来西亚双威集团,当地著名的上市房地产建筑集团,其创始人谢富年的父辈正来自广东东莞。

如今的双威镇已经从一个废弃的锡矿场,发展成为一个价值超百亿元、占地亩的城镇,每年迎接访客超万名,同时培育年轻人超2万名。在这里,除了休闲娱乐外,还有一间由双威集团创办的全球化特色高等学校双威大学。对于谢富年来说,以实业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他更希望以教育的力量改变人、改造社区、改变态度,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

谢富年的胸怀也是这座城市岭南企业家乃至华人企业家精神的缩影。

在吉隆坡的各大商场内,经常能看到一家家装潢精美、极具中式风格的餐厅“笼的传人”。这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连锁餐饮集团,它的创始人叶仲恒祖籍是佛山南海。

在短短十几年内,“笼的传人”已有40家分店分布全马来西亚,它也是第一家将上海小笼包引进马来西亚的饮食集团,一并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川菜、陕西菜、云南菜等中国各地菜肴。“饮食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希望通过饮食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传统。”叶仲恒说。

但这一传播并不止于华人圈内,“笼的传人”新分店即将在吉隆坡市中心开业,这是叶仲恒在推广粤菜方面的又一个尝试。

在这个粤语通行的国际化大都市里,中华文化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新加坡

牛车水里蕴藏佛山情缘

在新加坡,华人比例接近75%,约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3个是华人。这其中,广府人又占了相当比例。走在街头巷尾,不时能听见熟悉的粤语声。当你主动和商家用粤语对话,对方通常也能毫无障碍地接话与你交流。

在新加坡,华人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当属牛车水,这里也是在新加坡华人风情和岭南风味最浓郁的地方。

19世纪以前,中国南下的劳工已在这片区域从事槟榔与胡椒的种植。此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越来越多,成为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南洋开垦的华工聚集点。当时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岛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车从安祥山和史必灵街的水井汲水载到此,于是这个以牛车载水供应用水的地区就称为牛车水。牛车水的英文地名就为“Chinatown”。

从牛车水地铁口出来,迎面看到街道上方“之”字形成串的红色和橙色灯笼。这样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符号在这里比比皆是。牛车水区域内有大量华人开的商店,这些商店出售各种中华元素的物品,如折扇、陶瓷工艺品,甚至有对联、中华年历等。

走在街头,你仿佛走在一个热闹的中国商业街区。放眼望去大多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耳朵聆听,周边大家以华语、粤语或闽南话相互交谈。鼻子去嗅闻,也是熟悉的中国菜式的味道。

在牛车水的食街,中国菜式的种类可谓丰富齐全。不同省份的中国人来到于此,都能找到家乡正宗的菜式。从广东早茶、云吞面,到东北饺子、湖南剁椒鱼头,甚至有火锅店老板会用四川话来招徕生意。

在牛车水这个体现新加坡与中国众多交集的地方,也蕴藏了一段佛山与新加坡的重要情缘。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批来自广东省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的妇女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南下新加坡。她们主要在各大小建筑工地工作,以吃苦耐劳著称。当时来到新加坡的三水妇女聚居之地,正是在牛车水的豆腐街。

由于这些从事建筑行业的女子干活时都戴着红色头巾,所以被人们称为“红头巾”。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没有红头巾女工,50年代高楼建不成》的文章,其中提到:“在50年代,亚洲大厦算是顶高的了。这座大厦就是由红头巾女工建筑起来的。80年代期间,新加坡曾上演一部名为《红头巾》的电视剧,该剧的英文译名是《SamsuiWomen》,意译即三水女人。

在新加坡的国庆游行庆典上,其中一辆花车会以她们为主题,她们的故事已经被写进新加坡小学课本中,博物馆设有她们的纪念塑像,甚至出售以她们为原型的玩偶纪念品。

这段佛山与新加坡的情缘,连同昔日的种种往事,在牛车水熙熙攘攘的街头,再次浮现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