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杭州片儿川
“鲜美汤底配上爽脆笋片,被誉为中国十大名面”
片儿川面是杭州奎元馆的名点,也是杭州的传统风味小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馆首创。面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片组成,鲜美可口,其特色在于倒笃菜和笋片的鲜美,让食客吃后回味无穷。片儿川的味道鲜美,价格低廉,老少皆宜,是杭州市民最喜爱的日常小吃之一,并在年7月荣登“中国十大名面条”榜单。外观特点杭州片儿川汤底清澈,面条细长白嫩,表面飘有绿油油的葱花和白嫩的笋片。风味口感杭州片儿川汤底鲜香可口,面弹筋道,笋子脆爽,肉片软糯。核心材料面条,倒笃菜,笋片,瘦肉丝制作技艺制作杭州片儿川首先将猪腿肉、笋肉分别切成长方薄片,将倒笃菜切成碎末。锅放在火上,下猪油烧化后,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笋片,加入酱油略煸,最后放碎倒笃菜和适量沸水继续炒匀略煮,即成浇头出锅。在此同时,将面条放入另一沸水锅内煮熟,捞出迅速甩干水分,倒回炒浇头的锅内略煮,加入味精,浇入猪油,起锅,盖上浇头即成。历史典故片儿川面是杭州奎元馆老店历史上最具名声的面点之一。年7月,杭州市区片儿川荣登“中国十大名面条”榜单,全城引发一阵香气喷人的“杭儿风”。相传片儿川面,还是奎元馆初创时小面店的看家面,传说是清时某年浙江举行乡试到杭州来赶考的读书人很多,各地考生齐集杭城,店主为招徕这些读书人的生意,就以倒笃菜、笋片、猪肉片烧制成的大众化面专门供应外地书生。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只蛋,寓“连中三元”之意。时有一书生因奎元馆面好价廉,常来吃面,后得中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谢,因小面店尚没有招牌,就当场题写“奎元馆”三字作为招牌,从此,奎元馆的片儿川面名声大振,食客盈门。凡来杭州应考者,都慕名前来吃面,图个吉利。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奎元馆已颇有名气,游客中广泛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到杭州不吃奎元馆的面,等于没有游过杭州。”当时,梅兰芳,盖叫天,周璇、石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都是奎元馆的座上客。年抗战胜利后,原国民党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同李济深先生来到杭州,一起到奎元馆吃黄鱼面,在品尝高兴之时,蔡将军当场挥毫疾书“东南独创”四个大字。奎元馆的片儿川烹调与众不同,先将猪腿肉、笋肉分别切成长方薄片,将倒笃菜切成碎末。将锅放在火上,下猪油烧化后,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笋片,加入酱油略煸,最后放碎倒笃菜和适量沸水继续炒匀略煮,即成浇头出锅。在此同时,将面条放入另一沸水锅内煮熟,捞出迅速甩干水分,倒回炒浇头的锅内略煮,加入味精,浇入猪油,起锅,分别盖上浇头即成。面滑汤浓,肉片鲜嫩,笋菜爽口。核心产地:浙江省杭州市核心品牌:奎元馆上市时间:全年供应食用方式:烹熟后食用,建议现做现吃家常制作方法在家制作杭州片儿川,首先猪腿肉洗净后切片用生粉,10毫升料酒,2克盐拌匀腌制一小时。雪菜洗净后切碎,竹笋去壳洗净切片。热锅温油先下猪肉皮炒至变色,倒入雪菜和竹笋煸炒出香味加入开水,撇清泡沫,加入料酒,同时另起锅水开后把面条下入煮开,煮开的面条捞起加入汤料锅中,尝试味道后加盐调味,再加入鸡精调味后熄火出锅。小知识片儿川面名字的由来?南宋以来,杭州话(市区)多带“儿”音,如“筷子”则念做“筷儿”,且“儿”音较之现在的北方音更为厚重,又因“氽”与“川”同音,本是菜料皆成“片儿状”,于是“片儿氽”就叫成了“片儿川”。另有一说法:传说苏东坡在杭州当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倒笃菜、冬笋、肉丝,片儿川选用的这几样配料据说也是有讲究的。将这三样材料切成片,然后在沸水中氽一下,据说这便是“片儿川”名字的由来。
第二种:枫镇大面
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面食
枫镇大面,江苏枫镇特色名点,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枫镇大面要采用优质五花肉,经过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骤,加作料放到锅中焖4个半钟头才能起锅,面汤采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具有味道鲜美,焖肉细嫩入口即化等特点,由于调味时不用酱油,汤汁澄清,所以称为白汤大面。分类特征中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而枫镇大面隶属于苏菜系。外观特点:枫镇大面汤呈无色清汤,却一清见底,配肉为白肉,青菜嫩绿。风味口感:枫镇大面汤头鲜美,焖肉荤香浓郁却丝毫不油腻,夹杂着葱花的新鲜。营养成分:枫镇大面经过长时间的卤制,使脂肪析出,蛋白质水解成低聚肽的多种氨基酸物质。核心材料:五花肉、高汤、面条制作技艺枫镇大面的白汤,由八成鳝鱼汤、二成肉卤以及鳝骨香料等混合吊清而成。鳝鱼汤是划鳝丝汆鱼的水。肉卤则是烧煮焖肉的卤。面碗中的酒酿,也要在清水中煮过并拌匀葱末。做焖肉需要耐心,取猪五花硬肋克,水浸刮洗干净,修切成长方条块,入清水锅,水量约为肉两倍,旺火烧沸,撇去浮沫,锅离火,捞出肉,拔去猪毛,温水洗清。将肉放回锅中,加克葱结、克姜块(拍松),入花椒八角桂皮料包、按水量每千克60克精盐,用圆盘盖肉使之没入水中,锅盖密闭,烧沸,转微火焖4个多小时(期间不可开盖),最后,碗里加入面条,加入猪油和白汤卤汁即可。历史典故相传,乾隆年间,一张姓店主在枫桥集镇上开了一家红汤面馆。一天下午,张店主在去买作料的路上看到一位中年妇女,由于给老父买药的钱被偷,正在伤心,张店主就把身上的钱都给了她。晚上回店后才想起第二天煮面没有作料,郁闷之下边喝酒浇愁边吊高汤烧浇头,昏沉中误将喝剩的残酒倒入锅中。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未加酱油等调料的白焖肉居然喷香扑鼻,自此开始主营白汤面。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恰逢夏天,在游完寒山寺后路过枫桥,循香味进店吃面,吃后连连称好,并赐名“枫镇白汤大肉面”,此后年来,枫镇大面名闻遐迩,为世人熟知。核心产地:江苏省苏州市上市时间:全年食用方式:将食材烹饪后即可食用贮藏方式:冷藏储存小知识枫镇大面与苏州诸面的区别?枫镇大面与苏州诸面最大的不同是面汤中放有解腻去腥的酒酿,酒酿的制作受气温影响较大,故而枫镇大面自孟夏开始至季秋结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第三种:镇江锅盖面
神奇“跳面”制作,镇江三怪之一
镇江锅盖面,又称镇江小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家喻户晓的地方汉族传统面食。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年7月,在杭州落幕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面条”,锅盖面位列其中。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分类特征中国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而镇江锅盖面隶属于苏菜系。外观特点:镇江锅盖面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风味口感:镇江锅盖面面汤咸香可口,面条选用的面条是“跳面”,吃在嘴里耐嚼有劲,爽滑、软硬适中。营养成分:镇江锅盖面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核心材料:面条、青头、虾仁制作技艺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克,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用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注意不要滴入生水(自来水等等)。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个人需要数量放入面条(但每锅最多不超过15碗,每碗生面条重约克),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历史发展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据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还被乾隆夸赞。虽然锅盖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但锅盖面的叫法却只有30多年的历史。年,镇江当地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为对外宣传镇江出谋划策的会议,10多名老文化人提出,镇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议改变说法,众人商量后提出了现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说法。这一说法,后来逐渐刷新并覆盖老“三怪”,成为镇江的名片。新“三怪”流行以后,锅盖面也渐渐得名。镇江三怪具体指: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历史典故典故一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夫妻感情很好,但丈夫犯病,胃口不开。有一天,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觉得爽口又适味,还要再吃。妻子就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丈夫身体好后,到江南访友。妻子思念丈夫,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为了生计,她只好靠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并寻找自己的丈夫。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流落到了镇江,在一家面店吃面,遇到了妻子。他们想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两夫妻开个面店,索性就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典故二传说,乾隆下江南至镇江,身着便服,一路寻至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张嫂子和丈夫慌忙招待,好不容易让客人吃上后,在厨房里听见客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没想到,乾隆一边说一边走进来,一声惊叫,说:“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锅里煮起来了?”张嫂子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手忙脚乱,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锅里还不知道。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锅盖面店。典故三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家,只有父亲和三个儿子,没有女人,不像过日子的,洗锅从来都不洗锅盖,家里也很穷。有一回,有人来做客,就把家里仅有的面条煮了招待客人,不小心,错把小锅盖盖上了,随后就出去借油盐酱醋了,回来后发现芳香四溢,面味十足。原来是锅盖上面的佐料起的作用,从此“锅盖面”就诞生了。典故四相传,有一对姐弟相依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总说姐姐下的面条硬了,于是,姐姐想办法擀细面条,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一个竹杠,人坐在上面压着面团跳,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将面团压得薄薄的,然后削成细细的面条。煮面时,本想加点青蒜,却误将旁边汤罐上的小锅盖放进了大锅。没想到,这样的面条却让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来,用小锅盖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不容易烂,有筋道,味道更佳。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里出现了很多做锅盖面的伙面店。核心产地:江苏省镇江市上市时间:全年食用方式:将食材烹饪后即可食用贮藏方式:冷藏储存小知识镇江锅盖面的跳面是什么?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以这种面条而制作的镇江锅盖面爽滑筋道,口感更佳丰富迷人。
下期再为大家介绍三种有名的面食!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