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王攀王祥龙摄影摄像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弘扬天府美食文化,强调区域特色餐饮地标,引领天府餐饮发展新趋势,让国内外食客品味四川美食之美,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成都范儿重磅策划的“食在天府·味在四川天府美食地标评选暨千村千品进万店计划”,已美味开启。
作为四川第二批历史文化名人,清代才子李调元被誉为“川菜之父”。川菜历史上第一部饮食专著《醒园录》,先由其父李化楠整理,后经李调元编撰完成。他们父子的故里,就在如今的德阳市罗江区。
老街巷,沉淀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天府四川,美食遍地,幽深小巷中,往往还藏有人间烟火气。多年历史浮沉,在罗江城区仅剩的一条老街道——南街深处,李化楠捐建的双江书院至今屹立。如今,根据《醒园录》继承、发扬的川菜,又在书院中的醒园食府,幻化出新的生命。
古老书院与今日食府创新结合
据史料记载,罗江官办书院毁于明末战乱。清乾隆年间,罗江苦于无资兴办书院。一位老吏告之知县杨周冕,时任天津府海防同知(正五品)的李化楠,由于母亲去世,正在老家醒园守孝。此前,李化楠在浙东为官时,曾创姚江书院。
知县告之李化楠欲办书院之事,李化楠欣然同意,并带头捐赠千金,乡绅大户也纷纷捐资办学。一年之后,在罗江南街,双江书院和奎星阁落成。
时至今日,罗江南街幽深的小巷里,还留有现代城市中少有的两排青瓦房。梧桐树的掩映中,曾有这座城市独特的味觉记忆。奎星阁,还矗立在这条老街的中央。
几年前,张奇志发现了隐于高楼间的双江书院。“当时,我就想做点什么,将这座古老书院保护、照看下来。”但张奇志却遇到了难题,“照看古建筑并非易事,光靠大家来看书、喝茶,根本无法维持。”
张奇志和妹妹一边照看书院,一边苦思出路。“书院曾经由李化楠捐资兴建,他和儿子李调元,又共同完成了饮食专著《醒园录》。”有一天,张奇志突然想,“四川人特别看重烟火气,何不就在书院里做一做餐饮呢?”
李调元父子在老家罗江区调元镇的居所叫醒园,所编撰的饮食专著又名《醒园录》。张奇志和妹妹商议后,决定在双江书院里,新开醒园食府。就此,古老书院与今日食府创新结合。
菜品根据古老菜谱继承创新而来
虽做餐饮,但张奇志决定独辟蹊径。
《醒园录》共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古代饮食、烹调技术等。书中详细记载了烹调菜品39种、酿造食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食品加工方法25种……总计种、法。无论是菜品,还是制作方法,这部古老川菜饮食专著都记述详尽、丰富。
张奇志决定从中汲取营养。他说,双江书院和醒园食府的创新结合,与李家父子有紧密关联,醒园食府推出的菜品,也应与《醒园录》有关。
“《醒园录》是李化楠在各地为官时收集整理的,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辣椒。如果完全按照书中记述方法烹制,可能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口味爱好。”张奇志说,除了一些菜品严格按照古法烹制外,一些菜品在原有基础上,均进行了改良创新。
张奇志介绍,目前,根据《醒园录》中的记载,醒园食府已继承、创新菜品60余种。包括醒园醉鱼、糯米鹅蛋、贵妃蜜枣、杨记卤鹅、千层培根、碧波青笋、蛋酱玉女瓜等,其中,醒园醉鱼还被授予德阳市地标名菜。
有些菜品,还与“川菜之父”李调元间有着故事,双椒鳜鱼就是其中一道。相传,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时,到一友人家作客,友人以鳜鱼招待。李调元品尝后,赞不绝口,问友人何处所得。友人指着花园中鱼塘道:“此塘中,自养之。”
李调元向友人提出,要点鱼苗带回去自己养。友人是一个爱开玩笑的文士,虽答应赠送鱼苗,但须李调元对出“青草塘中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的下联。李调元沉吟良久,也对不出下联。第二年春,李调元偶见田野中一少女在菜花丛中穿行,顿生灵感,对出了“黄花丛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这才赢得鱼苗。李调元回四川后,便将鳜鱼带回了罗江老家。
在张奇志看来,《醒园录》中所记述的菜品,其原料均为普通食材和调味料。“都是当季的时令蔬菜,没有野生动物。”张奇志说,因此,醒园食府现在都还没有菜单,客人什么季节来,碰上什么就吃什么。“我们按照价位安排,食客也免去了点菜的麻烦。”
“《醒园录》中还倡导简朴饮食,也很符合现在提倡的光盘行动。”在张奇志看来,对于食材、菜品,也应保持尊重。
天府美食地标评选将开启快来推荐赢礼品
国庆假期已经到来,大家吃到美食美味,无论是火锅、川菜、小吃还是家乡菜,都可以拍下美食视频、图片投稿,就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投稿方式有三种
方式一:打开封面新闻APP青蕉社区,上传视频至热门话题#食在天府味在四川#;
方式二:上传视频、图片至新浪微博,带#天府美食地标#超话,并
封面新闻、四川美食搜索;方式三:上传图片至成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