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的川菜体验馆里能体验什么

我一直以来对川菜又熟悉又陌生。

要说吃过川菜吗,吃过。

满大街的火锅、串串、麻麻辣辣的红油菜,全都是川菜。

但是好像又没吃过。

川菜有二十四味型,可是出了省的川菜,几乎只剩下麻辣味。

我自知对川菜认知不足,所以在成都的行程当中,除了那些知名餐厅之外,还特意去了这家「川菜体验馆」——

三川九味。

为什么这家店叫体验馆?

因为和那些烘焙体验馆一样,三川九味日常提供川菜烹饪体验课。

当然,饭也有得吃的。

三川九味晚间提供川菜传统筵席,靠着能把好味道和川菜文化一起传达出来,被一众本地老饕口口相传,关键价格也不高。

?贝斯诺格林

我和火老师孤身俩人来成都,筵席不够人开,只能选择专为两人准备的¥「四大金刚」随饭菜套餐。

这「四大金刚」指的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蒜苗回锅肉和麻婆豆腐,无一不是经典川菜。

作为我到成都的第一餐倒也正合适了,初步了解川菜就得从这些接地气的菜品来。

不过这个套餐,含凉菜两样及配汤,热菜部分只能在四大金刚里面4选3。

4选3的设定,真是让人犯选择困难症,剩余的那个菜咋办呢…

干脆直接学了好了

?贝斯诺格林

负责接待我的杨中瑮老师,人称胶泥,曾在新加坡做西厨,后来回国师从彭子渝大师学习传统川菜。

再后来,他就在三川九味当了川菜教官和主厨了,年纪轻轻就挑起了传播传统川菜文化的担子。

我学的菜是宫保鸡丁。

胶泥老师教个菜,会从菜式的起源开始说,从丁宝桢把爆炒鸡丁这个鲁菜的做法带到四川来,说到怎么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宫保鸡丁。

在开始动手操作前,先帮我盘清楚川菜里的「宫保」,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味。

宫保拆解开来,就是煳辣荔枝味。

煳辣来源于底油,炼制方法就是把菜籽油烧热后,下入干辣椒和干花椒,让味炝入其中,这种含有麻辣味的油也被称为煳辣油。

川菜中的荔枝味,指代的是一种综合甜酸和微鲜的味型。

宫保里的荔枝味,来源于临出锅前加入的那碗芡汁。

我问起:「芡汁怎么调呀?糖、醋、酱油、盐、水淀粉和高汤具体有多少克呀?」

胶泥老师二话不说拿出个电子秤来给我称。

告诉我具体数值和比例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具体怎么调还是得看自己手艺和火力大小,同样调法的芡汁要是下早了、收汁时间长了,肯定出不了该有的酸度。

我突然就意识到胶泥老师西餐背景的好处了。

西餐爱做标准化,中餐老师傅爱讲适量,西餐出身但现在做起中餐的胶泥老师,倒是把能标准和标准不了的东西拎得很清楚,也能教得很明白。

胶泥老师用电磁炉+平底锅来教炒菜,四舍五入模拟了一下家庭厨房火力不那么猛的环境。

估摸着就是想让人在店里学完了,回了家也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味道。

(当然还有个原因,三川九味开设在宽窄巷子里,该地段商铺讲道理不能用明火灶。)

制作过程就不详细聊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菜谱。

胶泥老师炒完之后,还会继续讲什么是出品标准。

宫保鸡丁这个菜,就得散籽亮油。

「散籽」的意思是食材炒完装盘后呈散落状,没糊、没紧巴在一起。

「亮油」则指芡汁悉数包裹在了肉料上,没有多余的芡渗到油里,装盘完成的那一瞬,可看到清亮的油从食材上缓缓流入盘中。

这盘宫保鸡丁,入口酸甜,辣味随之而来,最终麻味留于唇口之中。

「我觉得酸不够劲诶。」

「我给你做的是标准出品,宫保鸡丁里的荔枝味本来就是小酸甜。」

这一下就帮我认清楚了主观口味和客观标准之间的差异。

然后就该我自己动手做了。

说实话我内心慌得一批。

我日常爱做饭,但炒菜的逻辑都是随了湘菜,肉料靠切薄切碎达到不用腌制、仅用调料炝锅即可入味。

调碗芡、让芡汁给食材裹上味,我是头一回。

△我炒的宫保鸡丁。火候真是难掌握,稍微有点点炒老(′????ω????`)

不过在胶泥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是勉勉强强达到了出品标准。

学完菜之后,再开始正儿八经吃饭。

我依旧蹲在了案板前,边看胶泥老师操作边唠(偷)嗑(师)。

回锅肉被称为「川菜第一菜」,其在川菜里的地位,可以类比湘菜中的辣椒炒肉。

做回锅肉得选用二刀肉,煮到七八分熟再拿来切薄片。

片好的肉先入锅煸炒,肉片的水汽被煸出来、呈「灯盏窝」状后拨拉到一边,下入豆瓣酱出红油,再加入豆豉翻炒出香气。

随后依次加入甜面酱、甜红酱油和蒜苗继续翻炒,蒜苗断生就出锅。

我看完回锅肉的制作过程之后,想明白了为什么回锅肉在外地商业餐饮市场上不如辣椒炒肉那么火。

回锅肉的工序不少,把调味拿捏好,也不是个易事。

主要参与调味的豆瓣酱、豆豉、甜面酱和甜红酱油这四样调料,自身口味就挺重的,把它们放到一个菜里,就得分外注意比例、入锅时间、火候等细节。

哪一点出了差错,都成不了酱味浓郁、咸鲜甜辣俱全的出品。

回锅肉在川菜里被划分为「家常味型」,家常味有用料原则,但用料轻重没有限制,家里炒个回锅肉想吃甜点就多放点甜面酱,想吃辣一点就多放点豆瓣酱。

胶泥老师知晓我连标准味都没吃过,所以出品各味均衡。

我对着这碗回锅肉下筷子之后的第一反应:

「饭啊!饭在哪里!快给我添上饭!」

然而就着回锅肉迫不及待干完一碗饭的我,看到后面的菜有些后悔莫及…

因为各个菜都是米饭杀手

我在外地吃过好几次鱼香肉丝,但味道都不够复合,不是突出了酸甜味,就是单突出了辣味,跟正经的鱼香味型始终有点差异。

吃了这一遭,才让我搞清楚了「鱼香」到底是个什么味——

这是一种由咸、辣、甜、酸四味调和的味型。

构成风味必不可少的原料有泡辣椒茸、姜蒜米、葱花、糖和醋。

△鱼香肉丝的出品标准依旧是散籽亮油。

「为什么鱼香会被叫成鱼香呢?」

「这个调味方式在以前会被用来烹饪鱼,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会在泡椒坛子里放生鱼一起发酵。」

「为什么要加莴笋丝和木耳呢?」

「之前的鱼香肉丝就是一盘纯肉,后面人们的物质条件改变了,反而想吃点素了,改改口。」

感谢胶泥老师没有烦我这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回吃到的菜里,唯一一道我稍微熟悉一点的菜,或者说,出了省之后没有被爆改得偏离本意的菜,就是麻婆豆腐了。

△麻婆豆腐必须得用牛肉臊子。

传统川菜里的麻婆豆腐,讲究「麻、辣、烫、kún、酥、嫩」。

「麻、辣」好理解,就是由炒到汤底里的豆瓣酱和辣椒面、出锅后撒的花椒面一同勾勒出来的味道,这也是麻婆豆腐最鲜明的两种滋味。

另外的字眼都是用来形容豆腐状态的。

「kún」、「嫩」没啥争议,「kún」是四川方言,指豆腐在烧制过程中能保持完整性,「嫩」则是说的豆腐吃起来滑嫩。

「烫」,按胶泥老师的说法是豆腐得预先焯一道水,除了去掉豆腥之外,还能让其更能烧得透(里外温差小的意思)。

把「烫」指为芡汁能给豆腐保温,吃起来烫嘴,好像也可以。

关于「酥」的说法就多了。

有人说在四川方言里说「烧酥了」、「酥烂」指的就是火候要足,也有人说麻婆豆腐里的「酥」是指牛肉臊子的酥香。

按我的理解,「酥软」的「酥」也是酥嘛,吃起来滋润也可以叫「酥」。

各种解释的背后是厨师们关于这道菜的不同理解,亦有合理之处,无对错也无标准答案。

麻婆豆腐得下三道芡,边唠边看我终于明白了这样做的目的。

豆腐在烧制过程中会持续吐水,芡要是一把子全下进去的话,会烧不均匀,酱汁没法完全附着在豆腐上。

「emm...你看豆腐还是碎了,这豆腐太嫩了,你在家里做的话记得用老豆腐。」

然而胶泥老师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埋头大吃了。

成菜色泽红亮,豆腐也能牢牢挂住味,麻辣烫酥嫩都满足了,不kún就不kún吧,不影响拿来干饭~

凉菜,陈皮兔丁,制作过程我没有围(偷)观(师)到,但一吃就觉得,能做到这样的味道不(想)简(偷)单(师)。

以往吃过的陈皮兔,陈皮味总是浮于表面,甚至被麻辣味盖过去,而这份兔兔,麻辣干香之余,清香与甘甜构成的回味绵长。

按这道菜的常规做法,亦或是说自贡传统做法,陈皮只会和其他辛香料一起去炒个底油,成菜里的陈皮味突显不出来很正常。

到后来,托了

贝斯诺格林老师的福,我才知道三川九味的陈皮兔丁,不光把兔兔预先用了陈皮水浸泡,炸收中也加入了陈皮水。

又偷到师了。

三川九味的阳台上挂满了腊味,走近就能闻到令人沉醉的香味。

店内自制的腊肠有青花椒、麻辣、陈皮三种味道,胶泥老特意给我挑了麻辣味的腊肠。

「看你初来成都,就让你尝尝最特色的味道嘛。」

△三川九味的阳台上不光有腊味,还有不同年份豆瓣酱。

三川九味带给我了近年食旅中最特别的一次体验。

在这里,我不光学菜学透彻了、吃得也好了,还搞清了川菜经典味型的构成和出品标准,建立好了对传统川菜的正确认知。

唯独美中不足的是,拿电磁炉炒的菜,怎么着都比猛火灶的出品少了点镬气,当然,瑕不掩瑜啦。

下次再来成都,我肯定得来三川九味吃吃传统筵席了。

四大金刚随饭菜套餐:¥,适合双人

传统筵席:低消¥/桌,6人起

学菜:¥/道,教学以家常菜为主

参考书目:1.胡廉泉《细说川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李朝亮《细做川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3.扶霞·邓洛普《川菜》。何雨珈译。中信出版社,。4.熊四智《正宗川菜》。中国旅游出版社,。-theend-图文|六一部分图源

贝斯诺格林编|火老师特别鸣谢贝斯诺格林老师对本文的倾囊相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