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来争论不休,川菜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川菜到底什么时候产生的?

这是一个溯源式的话题,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将其作为开篇,并邀请美食评论家、川菜作家司马青衫执笔。

在他的笔下,蜀地历史、民俗如锦缎一般铺陈开来,而他抽丝剥茧,直抵问题的核心——辣椒来了,于是当代川菜诞生了。

水煮鱼,摄影/九吃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川菜的诞生。

这些年,川菜诞生于何时,其答案几乎涵盖整个中国史。有人说先秦就有川菜雏形,有人说诞生于秦汉,也有人说诞生于唐、宋,也有人说没那么远,川菜诞生于清末。

我想把这个问题简化。单刀直入,我们直接讨论一下川菜元年是哪一年吧,好不好?

关于川菜元年,我建议:在乾隆七年(年)和同治五年(年)这两个年份中选一年。

我本人倾向同治五年。

什么是川菜

既然讨论川菜元年,首先得明白,我们的讨论对象,定义是什么?否则,你说这叫川菜,我说那叫川菜,冒出一百个川菜的定义,那怎么讨论呀。

我的观点是,我们讨论的川菜,是我们正在吃的川菜——在餐桌上活着的川菜。我说的川菜元年,是指这批川菜的共同源头。

这些川菜,是指的哪些菜呢?年,当时的国家商务部,第一次整理出版《中国名菜谱?四川名菜点》,里面按照不同餐厅的拿手菜进行排列,搜集了很多成渝两地正在挂牌销售的菜式。同年,重庆方面也自行整理《重庆名菜谱》。从这一年开始,历年来,川渝两地以及川渝各辖区,都整理出版了不少川菜菜谱和理论书籍,时间大约从年到年左右。

《中国名菜谱》当年共出版了12本

包含当时国内12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菜系

这四十年,是川菜菜谱和川菜理论研究的第一波,系统性地总结、记录了从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川菜界的实操经验。可谓成果斐然。

然后,从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始,川渝两地,以“江湖菜”这个毫无学术味儿的粗糙名字,命名了川菜菜式的第二次大创造、大爆发。这次大爆发,目前还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甚至争论还不少,但就是这些菜,现在正大规模摆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热气腾腾,香气诱人。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各省市的川菜馆,卖得最好的菜品,绝大多数都是这一批“江湖菜”及其衍生品。

所以,我个人观点,那些从先秦到清初,在川渝大地上出现过的菜式,基本上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完全不属于我们今天的川菜范畴——现当代的菜谱上没有、大多数厨师不会做、老百姓也尝不到。

借用我们即将讨论的“川菜元年”概念,川渝大地上,在“川菜元年”以前的菜式,可以研究发掘,但是,他们属于川菜的“史前时代”,是“川菜前”时代的菜式,可以称为“古川菜”,而不应该再叫川菜。

因为它们不具备我们讨论的川菜本质特征。

从逻辑上讲,所有叫“川菜”这个名字的菜式,都应该有相同的基因血缘,也就是“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应该是本质特征上的相似,而不是牵强的相似。比如,有人说:“只要是川籍厨师会做的菜,就是川菜”——这个定义,不但不合逻辑,甚至叫不讲道理。

厨师正在炒制火锅底料,摄影/黄文志

一个四川厨师,要是去巴黎学了几道法餐,那这些法餐今后也叫川菜?近年来,有人把“咖喱味”也列入川菜,就是持这个歪理邪说。曾有人和我开玩笑,“麦当劳、肯德基里面,卖的都是川菜。他们的鸡腿、汉堡,明显是咸鲜味,用番茄酱的薯条,就是我们的酸甜荔枝味嘛。这些都是川菜的代表味型。”

按照这样下去,那就“率土之滨,莫非川菜”了。大不了派几个川籍厨师去一趟,就把全世界的味道都收编成川味了。建议搞川菜研究的同志们,有时候还是要讲点道理。

那么,川菜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这一点,不能自己关起门自言自语,要看全中国吃货怎么认识川菜的。

几乎全世界的川菜爱好者,对川菜的印象就是各种辣——麻辣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还有酱辣、甜辣、酸辣、姜辣、糊辣、香辣、冲辣、芥辣……

夫妻肺片,摄影/朱建国

甚至可以这样说,川菜中,辣味的多元化、丰富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我们现有的关于不同辣味的词汇,根本不足以覆盖川菜的诸多“辣”,很多种辣,我们居然找不到对应的描述词汇,比如泡椒之辣、鲊(zhǎ)海椒之辣……我们都没有一个对应的专有词汇,对其进行准确描述。词汇的缺失,反映的是我们认知上的缺失。

虽然我们认知有缺失,理论跟不上实践的脚步,但是,川菜就是辣,这个印象,已经在中国吃货心目中根深蒂固,不可删除。

有很多大厨和专家不服气,反驳道,“他们不懂川菜”“川菜主体不是辣”……然后举出很多不辣的川菜,常见的有鸡豆花、开水白菜、芙蓉鸡片、雪花鸡酪等等。

确实如此,从传统菜谱看,川菜诸多味型中,不辣的味型占了大多数。但是,鄙人友情提醒一下大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川菜界归纳了24个川菜味型,其中不辣的味型固然是多数,但是从日常菜式总数看,辣的川菜才是真正的大多数。如果从当今流行的川菜看,辣的川菜就是绝大多数。

皱皮椒,摄影/九吃

而且那些不辣的味型,绝大部分都不是川菜专有味型,而是中华料理的共有味型。比如糖醋味、咸鲜味、五香味、纯甜味等。

哪个菜系没有这几个味道?川菜的糖醋味、咸鲜味、五香味、纯甜味,和鲁菜、粤菜、淮扬菜的糖醋味、咸鲜味、五香味、纯甜味有多大的不同?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川菜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辣味菜不断增加的历史,也就是辣椒以不同方式展开自身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发展到了现在,那些不辣的川菜菜式,不少都退居二线了,或者在一些私房菜馆发挥余热,只有少数还活跃在吃货的舌尖。真正在餐桌上川流不息的川菜,有几道不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正是这些辣度不同的川菜,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把“川菜”的大旗,插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

图为重庆小天鹅火锅调料生产车间

重庆和四川人民爱吃火锅

标准化的火锅底料生产

让火锅这一美食走得更远,摄影/冉玉杰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并初步论证了“川菜双起源论”。我们伟大的川菜,有两个源头,不辣的那部分,主要是筵席菜,源头是鲁菜和淮扬菜;辣的这部分,其源头主要来自四川本土民间。

所以,川菜中,最有本土属性的,就是这些辣味十足、动感十足的菜式。这些菜,也是今天川菜的无可辩驳的主体部分。“川菜的本土属性”和“川菜的主体部分”——这两个基本事实,是讨论川菜元年的出发点。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川菜的发展,有两条线。一条是辅线,就是各种融合。以强大的吸力和创造力,把其它菜系的元素,吸收、整合进川菜;另一条是主线,这条主线的主角,就是“辣”。辣,这个神奇的小精灵,在川渝的厨房里、餐桌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到精、从单一到多元——“辣”攻城略地的过程,也就是川菜史的主体部分。

而川菜中的筵席菜,以及民间菜中少数不辣的那部分,则是川菜“辣”这个主角色的辅助角色。

两个候选的川菜元年

基于前述考虑,我把第一个候选“川菜元年”设定为乾隆七年(年)——因为,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在川内发现辣椒记录。辣椒,作为川菜真正的灵魂,它的降临,昭示着川菜开始踏上自己的封神之路。所以,辣椒被正式记录进历史文本的这一年,有着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过去人们长期认为,在川渝两地,“海椒”一词第一次见诸历史文本,是乾隆十四年版《大邑县志?物产》中的记载:“秦椒,又名海椒”。海椒,就是辣椒。

辣椒,为川菜注入灵魂。摄影/九吃

不过,据林文郁先生考证,乾隆版《璧山县志》也有“秦椒”一词。在他的“重庆双椒纪实:辣椒考”一文中,通过大量考证,认为这个“秦椒”就是海椒,并据此提出,川渝两地最早的辣椒记录在璧山,事在乾隆元年,比《大邑县志》早了十四年。

我比较认同林文郁先生的这个考证的主要结论:即川渝两地第一次关于辣椒的记录,根据现有资料,首现于乾隆本《璧山县志》(林的考证过程不再赘述,大家可以自行阅读林文郁先生此文)。

但乾隆本《璧山县志》的出版时间,似有商榷余地。乾隆本《璧山县志》编著者是当时璧山知县黄在中。成书后,黄知县写了个序言,序言中明确记载,这本《璧山县志》乾隆元年立项,然后多方走访,“(利用)政事之暇,参考互订……时在乾隆七年岁在壬戌夏五”。很清楚,此书出版于乾隆七年,而不是乾隆元年,比大邑县志早七年。

乾隆本《璧山县志?物产》一章中,“蔬菜之属”项下,罗列多种蔬菜,“姜”后面就是“秦椒”,可见编著者认为,姜和秦椒属于同类项。这就是辣椒在川内历史文本中的首次亮相。

但是,仅仅有辣椒记录,离川菜诞生,尚有很远的路要走,乾隆年间的辣椒是怎么用的?因为没能查到只言片语,是单独做一个菜?还是作为调料使用?还是作为俏头使用?都不知道。

辣椒被聪明的厨师放进菜里,其第一次记录,则是在《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一书中。这书以手抄本传世,“篇末署‘同治五年丙寅岁季冬月朔五日,程记录’;再抄者署‘中华民国四年十一月正明’”(《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中国商业出版社,年10月第1版,“本书简介”)。

同治五年就是年。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这一年,即同治五年、西元年,定为“川菜元年”。而这一年的“冬月朔五日”,即农历十一月初五,作为我国第一本记录辣椒入菜的川菜菜谱诞生日,应该设定为川菜诞生纪念日。

《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即“筵款丰馐”和“依样调鼎”。第一部分叫“筵款丰馐”,为筵席菜,共道。其风格和当时京派鲁菜极为相似,中间也间或有淮扬名菜杂入,这部分菜中,仅一款“辣子鱼丝”用有辣椒;第二部分叫“依样调鼎”,多为川西民间家常菜,共道。这部分中,辣椒入菜有两例:“青椒豇豆”和“老脯茄子”。青椒豇豆,菜名里面就有青椒,老脯茄子,做法中注明“用韭菜,辣子末”,也就是说,用到了现在说的海椒面。

现代的辣椒面还会调和盐、芝麻等作为干碟蘸料

摄影/刘乾坤

整本书记录的菜式,共道,但明确记录有辣椒的菜,只有4道。就是这4道菜,开启了川菜麻辣之路的筚路蓝缕。

这四道菜,是川菜史上第一批被正式记录下来的川菜菜式。请大家记住它们的名字:辣子鱼丝、青椒豇豆、老脯茄子和活捉豆腐。

而且,从这四道菜的菜名和做法,我们可以了解辣椒在川菜中的运用情况。

辣椒,最原始的运用方式,就是直接以辅料俏头入菜,或者做成辣椒末,成为调味品——在明末清初的史料中,已经出现过把辣椒碾末,用于替代胡椒末的类似用法。《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的这四道菜中,辣椒的用法,有作俏头(辣子鱼丝)、有作主菜(青椒豇豆)、有作调味料(老脯茄子、活捉豆腐),都很有代表性。

直到今天,川菜中辣椒的主要运用方式,也就这三种:作主料、做俏头和作调味料。

遗憾的是,在这本菜谱中,我们没有看到后来被广泛采用的辣豆瓣、泡椒这两种地位相当的川菜神器。无论是在清末民初,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两个川菜的原创菜式爆发阶段,川菜能够演绎出无数让国人为之着迷的菜式,靠的就是豆瓣和泡椒这两个川菜之基石。

豆瓣酱,图源/图虫网

同治年间的豆瓣和泡椒

这本菜谱里面没有豆瓣和泡椒,但不等于同治年间没有。

把川菜元年定在同治五年,不仅仅因为在这一年诞生的那本手抄本里面,出现了辣椒首次入菜的记录。还因为,辣豆瓣和泡椒,这两大川菜神器,也大概率诞生于或者成名于同治年间,这也算是川菜和同治的一个缘分吧。

故事要从一个叫曾懿的小妇人说起。

曾懿,很多文字和书籍,把她的生卒年都搞错了。不少人说她是道光年间人,其实,她于咸丰三年(年)生于成都府华阳县(现成都市),民国十六年(年)以75岁高龄病故于北京。

曾懿,字伯渊,地道的成都人

这是她70岁时(年)的照片

曾懿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曾任曾国藩幕僚,后授江西吉安府知府,曾懿七岁时,即和母亲离川,来到父亲任所。同治元年,曾父病故于任上。这一年,曾懿仅十岁。次年,曾母携曾懿等弟妹扶柩回川,从此,曾懿在成都郊区一直生活到25岁(光绪三年,年),才再次随夫远行宦游,从此再未回川。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年),曾懿所著《医学篇》《女学篇》两书刊于长沙。著名的《中馈录》,就是《女学篇》的附录。《中馈录》共二十节,记录女孩子在厨房的应知应会二十条,里面记录了辣豆瓣、泡椒、辣豆豉等诸种川味调料的做法。这是辣豆瓣、泡椒、辣豆豉的做法,第一次收录于文本之中。

从曾懿的经历看,她从11岁到25岁,也就是从同治二年(年)到光绪三年(年),这期间一直以大姐身份,在成都郊区的家里主理家务。25岁离开故乡后,她一直随夫辗转于连辣豆瓣和泡椒的影子都看不到的福建、江浙等地。

我们可以推断,整个同治年间,曾懿在成都郊区的家里,学会了做辣豆瓣、泡椒、辣豆豉,终于在30年后的年,她把这些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复刻进了《中馈录》这本书,完成了对故乡的舌尖再现。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并不能下结论,说辣豆瓣、泡椒就创设于同治年间,但是至少在这段时间,辣豆瓣、泡椒等辣味川式调料,开始进入了曾懿这样的乡绅之家,并成为日常味道的主要来源。

泡椒小龙虾,摄影/九吃

豆瓣和泡椒,奠定了川菜未来的星辰大海,成就了川菜的百年美名,在此后的一盘又一盘川菜中,让无数吃货为之颠倒着迷。

同治这短短的十三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因为一本手抄本的诞生,和两个川菜灵魂调料的闪亮登场,使同治年间成为川菜昂首出发的历史之港——这也是我们建议把“川菜元年”放在同治五年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司马青衫,重庆历史文化作家,美食评论家,川菜作家。著有重庆十佳图书《水煮重庆》《重庆酒史》等书。多次登陆央视、凤凰卫视、重庆卫视等媒体。所著《川菜真相》即将出版。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