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川菜的源头,自辣椒传入蜀地始。
辣椒是明代由海路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载是万历时期浙江钱塘人高濂的养生著作《遵生八笺》中,辣椒按道理应该是在浙江登陆的。
众所周知,江浙菜并不以辣闻名,辣椒反而是在内陆菜系大放异彩:湖南、陕西、贵州、云南,尤其是在川渝,更是塑造了当地人无辣不欢的形象。
其实,辣椒就好比一块拼图。在东南沿海的饮食元素中,它没有找到能契合的拼图,只留下观赏与药用的价值。但在内陆省份,与当地原本存在的食材搭配起来,拼出了完整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图画。
其中最绚丽多彩的一幅,就是川菜。
而川菜这幅图画里,与辣椒严丝合缝的另一块拼图,就是胡豆(蚕豆)。
因此,要聊现代川菜,无论从时间还是基础性来看,必然要从辣椒与胡豆的天作之合——郫县豆瓣这个调味神器说起。
一、博采众家、蓄势待发
上回说道,古代蜀人很早就以“尚滋味”留名史书,如秦汉时期四川以出产蒟酱(一种胡椒科植物磨成粉,用蜜腌制做成酱)闻名。
可以说,善做佐料酱是蜀人的优良传统。
到了清代,辣椒跟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军进入蜀地。
传说在康熙年间,有位姓陈的移民,在千里迢迢的入川路途上,随身携带的胡豆发霉了,他舍不得丢掉,突发奇想用辣椒拌着这些胡豆,希望用辣味压住霉味。
不成想,一种风味独特的佐料酱就此诞生。而这位陈姓移民,最终在成都西郊的郫县落脚定居,他的后人把这种佐料酱发扬光大,成为名扬海内外的郫县豆瓣。
不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因为,康熙年间四川还没有食辣椒的正式记载。而郫县豆瓣最早出现的记载,是在嘉庆九年(),福建移民陈逸仙的后人在郫县西街开设顺天号酱园。时隔一百多年才正式有记载,就算真有上面所讲的故事,也只是他们家的一个家传密酱,对清代中前期的川菜发展来说,相当于没有影响。
道光时期华阳著名的才女、医生曾懿在《中馈录》中详细记录了豆瓣酱的做法。咸丰时期郫县出现“益丰和”、光绪年间出现“元丰园”(这两家酱园后来合并为国营郫县豆瓣厂)。所以比较确定的,郫县豆瓣开始风靡川西是在道光咸丰时期。
顺便说一下老中医在我国吃货界的地位,且不说著名的《本草纲目》很大一部分记录的就是食材,川菜里著名的乐山地方菜的代表:跷脚牛肉,据说发明者是一位罗姓老中医。
最初郫县豆瓣是直接作为下饭菜,广泛作为炒菜的调料要更晚一些,晚清的菜谱都没有使用郫县豆瓣作调料的记载。所以郫县豆瓣的出现还不能算现代川菜诞生的标志。
但是,郫县豆瓣的发明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四川吃货的博采众家之长:辣椒,国外引进的;胡豆,也是国外引进的(只不过引进的更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巴蜀吃货的巧思慧心下,化平凡为传奇、化腐朽(豆瓣的确要发霉)为神奇。
而且郫县豆瓣独特的口味,也代表了现代川菜的复合型、多味型特色口味。
除了郫县豆瓣这种调味神器之外,持续百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带来了各种调料、食材、烹饪手法乃至外省已成熟的名菜,都加入到原本就人丁兴旺的川菜大家庭:
《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成都通览》《四季菜谱摘录》记载的调料就有26种,俏料和素菜食材有种。
作为内陆省份,清代中后期川菜席上的海味之多,也是历史之最。上面的史料记载的鱼翅类菜品有51种、海参类菜品51种,鱿鱼、鲍鱼、带鱼、海蜇、海带已经出现在达官贵人的筵席之中。
一些著名的外省菜品亦流行于川内:如蒜泥白肉源于满族白片肉,炒野鸡红源于道家菜野鸡红,叉烧鸡源于美国的火鸡,苕菜狮子头源于扬州的狮子头、八宝豆腐源于清宫御膳、八宝锅珍源于回族锅珍、熘黄菜源于北方摊黄菜、烤米包子源于土家族、山城小汤圆源于杭州汤圆
甚至海外的美食,西洋肉、高丽肉、高丽虾仁、西洋松鱼、外国牛肉、外国杨桃等食材和菜品,都在这一时期的菜谱里能发现。
而以烹饪手法来说,安徽、江西的粉蒸,湖广的红烧,江南的煨炖,北方的爆炒也都被带进四川,在此基础上改进,以小炒小煎火爆的方式流行于巴蜀民间。
在近代史料里,常常看到对清末川人的评价是守旧、排外等等。这种评价我不置可否,但在吃方面,四川吃货们是既不守旧、也不排外。
不过,假如川菜仅停留在这一时期,那也只是多而不精,特色尚不明显。
真正把现代川菜推上八大菜系之首的,是下面要讲到的闻名海内外的创新菜品。
二、四川家常菜:平常之处显功夫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第一次遇见北丐洪七公,为了让这位绝顶高手传授武艺,黄蓉以美食诱之。她的拿手菜,不是“玉笛谁家听落梅”、“好逑汤”,而是“炒白菜”、“蒸豆腐”、“炖鸡蛋”、“白切肉”。
洪七公一听大喜,“深知真正的烹调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显出奇妙功夫,这道理与武学一般……”
现代川菜代表性的菜品,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如今看来也平平无奇,但就笔者不短的厨房经验来说,这几样菜能做到能吃、乃至好吃不难,但能端上美食大赛又拔得头筹的,则非大师级的厨师不可。
就像北丐的绝学“降龙十八掌”,原有二十八掌,经删繁就简后,失传又自创,最后剩招式普通,但内涵丰富的十八掌。同样,这四样菜,也不是某位名厨一拍脑袋就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了数代增减才最终成型的,包括自带招牌的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的招牌有点类似东坡肉,后人附庸的成份多)
例如“亢龙有悔”一招,灵魂在可放可收的“悔”字。一如回锅肉,听一位大厨说过,重点在“回”,即白水煮肉的时间——这个时间对普通人来说不容易掌握,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回锅肉也很难。
而且就像郭靖仅学一招“亢龙有悔”,就能在不久前碾压自己的梁子翁手下自保。厨房素人只要学会回锅肉,煮肉的汤再加煮素菜,那一顿家常饭就能对付过去。其他菜系的初学者,却很难找到如此简易又可满足口腹之欲的荤素搭配。
当然,我们是在聊历史,而非抄菜谱,做菜这方面就不深入了,言归正传。
就这四样代表菜品来说,回锅肉的原型最久远;麻婆豆腐的成形最早;宫保鸡丁的传说和故事最多;鱼香肉丝的影响最广。
(一)祭祖果腹两不误的回锅肉
回锅肉的原型到底有多久远,已经不可考。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用白水煮猪肉来祭神、祭祖有多久了。
回锅肉其实就是把这些祭祀完的白煮肉回锅,吃肉在四川有“打牙祭”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四川民间还有“回锅肉,铜钱厚”的俗语:老百姓平时难见荤腥,托神仙、祖先的福才能吃肉,此时不多吃一点更待何时?
肉煮熟再煎的烹饪方法,在明代就有记载。但由于调料的原因,未能流行起来成为家常菜。
正是咸丰年间郫县豆瓣的出现后,搭配回锅肉的紧实,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酱香味。从此,回锅肉慢慢脱离了祭祀后的餐桌,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菜谱里。
当然,在那个农业时代,信息传播慢,回锅肉真正记载入册已经是光绪末年的《成都通览》了。
而回锅肉具有制作简易、口味丰富且辣度可变等优点,在民国初年就迅速传播到外省,并成为川菜的代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的川菜馆,回锅肉是必备菜品。
抗战时期,川渝接收大量战乱移民,江南人在重庆把回锅肉冠以江南菜的名字:“黄焖肉”,说明了他们对此菜的认可。此外,回锅肉还有“成都肉”、“过门香”之名,都是外地人的冠名,但可以看出对此菜的赞誉有加。
四十年代,在纽约出版的《中国食谱》里这样写道:“回锅肉虽然是川菜,但风靡整个中国。”大概是回锅肉位列川菜头把交椅的最好写照。
(二)不收专利费的麻婆豆腐
如果说回锅肉代表了川菜的多味,那麻婆豆腐就代表了川菜的重油。
而且麻婆豆腐是中餐里少有的,以发明者冠名的菜品。如果清末有专利法的话,如果陈麻婆能注册商标的话,那她就是清末的吃货们的“老干妈”了。
麻婆豆腐的来源大家都知道,(又)是一位陈姓店主的妻子发明的,因为脸上有几颗麻子,所以大家都叫她麻婆。
只是店主名叫陈春富还是陈森富;饭店叫“陈春富饭铺”还是“陈兴盛饭铺”;饭铺开办的时间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就是麻婆豆腐发明时间不定),这些问题还悬而未决。
其实这就说明,麻婆豆腐的最初顾客是劳动人民,没有能舞文弄墨的文人记录准确的信息。
民国时期的老人有过亲眼目睹陈麻婆的回忆,这样推算,陈麻婆应该是道光年间生人,饭铺是光绪年间开办,麻婆豆腐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发明的。
麻婆豆腐的特色:多油,正是因为饭铺开在成都城北的万福桥附近,此处是油贩子进城做买卖的必经之路,油罐的漏油底油(也就是当年的地沟油)都贱价卖给陈麻婆,因此她做的豆腐舍得放油,佐以辣椒面、花椒粉、猪、牛肉,下饭下酒。多年下来,名扬蓉城,如来蜀作官的周询的《芙蓉话旧录》、《成都通览》都有关于陈麻婆以及麻婆豆腐的记载。
陈兴盛饭铺一直开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豆腐菜为主的饭馆开设了许多,在激烈竞争之下,改名为“陈麻婆豆腐老店”,由陈家女婿继承,但当家的还是以女性为主。
麻婆豆腐也随着公私合营,做法成为各地厨师共享的知识了,此后流传到海外,也是中餐在海外影响最大的菜品之一了。
(三)宫保鸡丁还是宫爆鸡丁?
宫保鸡丁,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川菜菜品。而且关于此菜的来历,不少人都会提到“太子少保”丁宝桢的发明。
但没有史料直接证明来自于丁宝桢,有可能如东坡肉一样,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现在的宫保鸡丁的做法,有三个源头:贵州贵阳的丁家鸡、山东的酱爆鸡丁、以及20世纪30年代在重庆地区流行的醋溜鸡。在此之上,加干辣、葱姜香、尤其重要的,是加炒花生米为俏头。
恰好,丁宝桢是贵州人,曾长期在山东为官,后来入川政绩卓著。我猜测,这道菜其实原本名字叫宫爆鸡丁(现在成都很多馆子的菜单也这样写),为了推广,把这位“太子少保”也列入“吃而优则炒”的吃货行列。
宫保鸡丁烹饪手法的成形,可以相信是在20世纪40年代。
(四)鱼香肉丝原来真的有鱼诶
宫保鸡丁属于荔枝味型川菜,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传统川菜重甜的传统。所以就创新的力度看,鱼香肉丝才是现代川菜的集大成者,它开创了鱼香味型川菜,在一大流派中独树一帜。
鱼香味除了鱼香肉丝之外,还有鱼香八块鸡、鱼香肝片、鱼香豆腐、鱼香荷包蛋、鱼香茄饼等等等等……,军容盛装。
鱼香味型的出现是在民国时期,而最初的鱼香味,是实实在在加有泡椒鱼在期间的。
所以编鱼香肉丝没有鱼的段子的人,肯定没有了解它的真实历史。
对专业厨师和专业吃货来说,以上举出的四种川菜,实在是挂一漏万、意犹未尽。
以年成都市饮食公司集多位经验多年的大厨之力,编辑出版了五辑《四川菜谱》,共介绍了种川菜菜品。但这四种菜品,确实是结合家常、特色以及知名度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川菜。
至于现代川菜还有更多的菜品、菜系,例如原创于外省的美食如何在四川吃货手里青出于蓝,例如川菜里为何又细分为上河帮菜、下河帮菜、小河帮菜……
更多的故事,更多的美味,那就先挖个坑,以后继续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