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食界很多名店是“老饕”开的,但有一些人不是美食家,也成为餐饮界“大拿”,比如杨国福--一个连辣都不吃的哈尔滨人,居然做起麻辣烫生意,还在全国开了超家店,堪称全国麻辣烫界“第一人”。
许多人认为,麻辣烫技术含量不高,几乎没有行业门槛,而且资金需求不大,街头随处可见,几乎是“想做都能做”的生意。
其实,麻辣烫也在升级!杨国福能在这个堪称“红海”的行业杀出一片天地,将一碗小小的麻辣烫做大,秘决究竟在哪里?
怎么让麻辣烫出川走向全国?
研制改良不吃辣的他往麻辣烫里加奶粉
2月26日上午10点,小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川菜园区,49岁哈尔滨人杨国福坐在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里,这是他在四川的公司,也是他在四川的家。
“吃住在公司,办事方便些。”在杨国福的办公室内,甚至有一间厨房,设备全部来自国外,是他自己研究底料口感的“光明顶”。
每天差不多早上7点多起床,看报表,批文件,询问工厂原料生产情况,这些工作,是让杨国福自认能成为企业核心的基础。“所有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宏观调控都是我自己来抓,自己掌握这个企业的一切,这就是核心。”
在四川,除了工作,杨国福一部分时间,还会放在迎接客商上,从早上7点多起床到晚上9点多休息,只要在四川,客商们就会慕名而来。
仅2月26日上午10点到11点30分,杨国福就迎来了四拨客人,其中一拨客人甚至来自日本,每次有人敲门,他就会起身亲自开门迎接。客商们,几乎都会提同一个问题:他是怎样把一碗小小的麻辣烫做到现在如此大的规模?
杨国福的回答也简单:坚持。
年时,杨国福与妻子在路边摆摊创业:烤肠,烤鱿鱼。那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麻辣烫”、“串串”,一些知名火锅品牌早已风起云涌。一年后,杨国福发现了“麻辣烫”,也听说了火锅,但辛辣的底料让当时32岁的他望而却步,“我不能吃辣,一吃辣都会拉几天肚子。”
认准了这一行,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开始琢磨如何研制更适合北方人的麻辣烫底料。历经上千次失败,以骨头熬制的高汤为底料,“可以喝汤的麻辣烫”被杨国福研发出来。年,杨国福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杨记麻辣烫”在哈尔滨永和街成立,这也是“杨国福麻辣烫”的雏形。
创业初期,直营店生意火爆,杨国福的亲朋也加入麻辣烫大军,仅在哈尔滨周边县城,“杨国福麻辣烫”就开了几十家门店。为了让汤更有营养喝起来味道更鲜美,杨国福又在汤底中添加奶粉,这让他的麻辣烫与当时其他麻辣烫有了相比,更有特色。
怎么把一碗小小的麻辣烫做“大”?
标准化快餐式面对面聊出千家加盟商
餐饮市场中,麻辣烫之前一直是“低水平”的存在,且同质化现象严重,除了核心底料,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后厨操作每人一锅,一次性成汤,加点菜叶、肉丸子,谁都能做,操作流程也非常容易复制。在北方市场,不少其他麻辣烫品牌也逐渐崛起,但大多在卫生和管理上被人诟病。
和许多初创企业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后,由于加盟费低廉,对加盟商规划等不足,杨国福一度走入困境。年杨国福决定停止加盟,进行整顿。整顿过程中,他重新设计了视觉形象,提出了标准化、快餐式麻辣烫的概念。在做大麻辣烫的价值感和差异化同时,他还以每年10%的淘汰率,剔除那些不负责任、不服从管理的加盟商。
与其他加盟店交钱加盟不同的是,杨国福选加盟商就爱“看人”:挑选那些热爱餐饮、品德端正的人。
在年之前,“杨国福麻辣烫”的余家加盟店中,绝大多数门店的加盟都由杨国福亲自谈判,谈话的一大重点就是考察加盟商的品德,方式也简单,就是面对面谈,谈家庭,谈尊老爱幼等。
在杨国福看来,品德和价值观一致才能支撑彼此共同走下去,品德、热爱行业、服从管理是三个不变的标准。第一个做不到,其他都是泡影。
为了监督加盟商的服务,杨国福组建了“督察组”,有时还到各个门店暗访。另外,杨国福意识到仅仅整改店面治标不治本,不能只顾“面子”,还要从科学的选址上带来流量。为此,他拓店的选址多聚集在学校、商业中心、甚至机场、高铁站等具有商圈辐射、人流量较密集的区域,既方便顾客记住店铺位置,也为店铺带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