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有一次去上海,吃了几天清淡的上海菜后实在“扛不住”了,于是一行人四处找寻川菜馆,后经朋友指引来到宝山区一家川菜馆。
果然没失望,上的第一个菜——回锅肉,完全就是四川的味道,还有水煮肉片,都是未做任何本地化改良。
吃饭空档和老板一聊,居然是攀枝花人,以前在攀枝花一直做餐饮,来到上海开川菜馆生意还挺好。当时真心佩服老板,从攀枝花跑到上海来开馆子,但却没有细想,这里为什么有如此需求。
这里开一个地道麻辣川菜馆,能有多少人吃?
不是说,上海人完全不沾辣吗?
曾听一个到过攀枝花的上海人说,四川炒菜的锅都是辣的,因为不放辣椒的素菜都有辣味,就这他都完全无法接受,只有顿顿吃肯德基了。
那时,对19冶发展历史不太了解,只听说过19冶有一部分人到宝钢干过工程。看了央视播放的电视剧《火红年华》,又在剧外找了一些19冶的资料看,才搞明白当年19冶有1万多人留在了上海。这时也才恍然,当初在上海为什么在宝山区(宝钢所在区域)能吃到攀枝花人开的川菜馆了。
四川人爱吃麻辣,吃菜口味重,上海人不沾麻辣,菜很清淡。我想当初刚来此地的19冶人肯定很不习惯,想就近下个馆子,聚个餐啥的,找个正宗川菜馆还真是不容易。那在这里开一个川菜馆,还是攀枝花川菜馆,那浓浓的乡情和熟悉的味道一定会招来不少曾经的“攀枝花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许他们早已习惯了当一个上海人了吧。移民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慢慢融入当地生活。当初移民到攀枝花,后来又移民到上海;当初烈日炎炎风干物燥,后来阴雨绵绵温润潮湿。衣食住行,风土人情都在变化。
唯一不变的,只有那正火红的青春身影,奋战在攀枝花的蓝天白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