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主要分为红汤和清汤两种,红汤以麻辣鲜香为主,而清汤以色清味鲜为特色。鸳鸯火锅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即火锅用S形的金属片分隔成太极图状,一清一红,颜色分明。
本地人的最爱大概要算街边的小火锅(又称麻辣烫)了。在重庆吃火锅是不分季节的。冬天吃火锅是名正言顺,在三伏天,临街露天而坐,吃得汗流浃背,同时谈笑风生。成都火锅没重庆火锅那么狠,油没那么重,口味也不会太麻。火锅是一个大杂烩,齐包罗万象,肉禽蛋,各种蔬菜,凡是可以用来“烫”的都可以作为火锅的材料。所以四川人称吃火锅叫“烫火锅”。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昆明街头巷尾最常见的美食,算作主食一类。其起源于蒙自地区,其汤是用大骨,老母鸡,云腿经长时间煮熬制成。过桥米线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汤料覆盖有一层滚油,二是佐料,有油辣椒、味精、胡椒、盐;三是主料,有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鱿鱼片、豌豆尖、韭菜、豆芽等组成;四是主食,即米线。
其起源生动感人,相传清朝时有一秀才于湖心小岛读书,其娘子贤惠勤劳时常送米线给他当饭。但每次送至岛上时米线却已经冷却,后来一次偶然。妻子用汤油覆盖汤面使其保温,将配料及米线分开带到湖心亭中,待秀才进餐时再放入烫熟。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效仿,因岛上有一座桥,故名“过桥米线”。
斜拉
斜拉是云南怒族风味菜,它用漆油、白酒与鸡煨焖而成。在怒族话中,“斜”是肉,“拉”为酒,“斜拉”汉语的意思是砂。斜拉,汉语意思为沙罐醉鸡。此菜风味独到,并有食疗效果,有“漆油焖鸡下粑粑,天热不怕,地热不怕,遇上瘴气也不怕”的美誉。
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名菜。用肥嫩母鸡装入特制的汽锅蒸制而成。由于汤汁是蒸汽凝成的,鸡肉的鲜味损失较小,所以原汁原味,香嫩可口。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已有多年。
盐酸菜烧鱼
盐酸菜烧鱼是贵州名菜,以鲤鱼为主料,配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特产盐酸菜烧制而成。此菜创始于明代独山县布依族,当地流传:“自有盐酸菜,便有盐酸菜烧鱼”之说。此菜传到贵阳,经厨师改进,风味更佳。
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是四川名菜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的盐都自贡。因自贡一带为四川的主要产盐地区,而牛则被作为抽取盐卤的动力工具。当老弱役牛被淘汰后,盐工就地宰杀,剁成大块,抛入锅中煮熟后,略加精盐、辣椒、花椒等调味佐食。后经历代盐工和厨师的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这款最能代表川味“麻辣”特点的菜肴,食者无不称绝。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四川等地名肴,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原籍贵州,在四川时,喜欢吃他家乡人做的一种糊辣子炒鸡丁,四川人接受了这个食单。因为丁宝桢官封太子少保,一般称为宫保,故称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成都风味名菜。
清同治初年(年),四川成都万福桥集市上,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富春之妻陈刘氏。她常为过往挑油担子的脚夫加工豆腐,脚夫们偶尔也买点牛肉,从油篓里舀点菜油,请老板娘烹制豆腐。她做豆腐具有麻、辣、烫、嫩的特点,人们越吃越上瘾,声名渐传播开去,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有人称其所制豆腐为“麻婆豆腐”。清朝末年,陈麻婆的豆腐,就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作家冯家吉曾在《成都竹枝词》中写道:“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多年来,麻婆豆腐已成为享誉全国,并走出国门的四川名肴。
回锅肉
回锅肉号称“川菜第一菜”,旧有“过门香”之称,由产于巴蜀盆地的农家土猪与川西平原栽种的香蒜苗合烹而成,香气浓郁,四处飘溢,令对门邻居垂涎欲滴。由于其制作方法简便,原料易购,故四川人多以此菜待客,既循“待客无肉不恭”之中华饮食传统,又展主人之厨艺。
担担面
源起挑夫们在码头挑着担担卖面,所以名为担担面。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年,担担面入选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首次评选的中国十大名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