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的汉中很四川,不吼秦腔却唱山歌,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也是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成都到西安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是两汉三国文化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汉中自古就是有名的“天府之国”,是不是感觉有点写成四川了。别急,汉中还有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汉中的洋县华阳古镇金丝猴、羚牛、朱鹮、大熊猫都有,而佛坪的熊猫最为出名,要说汉中的存在感,陕西四宝可能就是最大的存在了。汉中是陕西的吗,是不是感觉更像四川了,没错,汉中一直被称为熊猫故里,这里还生存着世界濒危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这么介绍汉中,好像不是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粗犷感觉,好像是四川地域特点,这里原来就是四川的地界,诸葛亮的很多文章里都在讲的汉中,就是这里,隐藏在秦岭巴山之间的蜀国天然屏障。汉中,就是一座与陕西关中、陕北形象不太相符且极具南方特色的小城。历史上,在巴蜀和关中两大朋友圈中,汉中和巴蜀眉来眼去,对关中爱理不理,但是后来汉中从巴蜀退群了,加入了陕西方队。汉中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在围棋中,一方做活靠的是“眼”。关中和巴蜀都是群山环抱的盆地,汉中恰恰是盘活两地的“眼”。汉中境内的道路并非坦途,北部的秦岭势如屏障,有多座山峰海拔超过米,兴隆岭高达米。南部的巴山最高峰箭杆山,海拔米,北高南低的地势形态,使当地百姓更愿意南下四川,贸易往来,沟通互动。陕西地方戏剧“秦腔”是用关中方言表演,关中方言的特点是语调高亢、语音生硬。汉中以西南官话也就是四川普通话作为交流方式,这种方言宛转悠扬,圆润如歌,汉中和四川同沟通流畅,表达顺利,无形中增添了汉中对四川的认同感。陕西饮食很有特点,牛羊肉泡馍、臊子面、凉皮、裤带面、肉夹馍、浆水鱼鱼等传统美食,其实这是陕北经典的“面食文化”,残留着游牧民族的“粉食”特征。汉中美食的味道偏重麻、辣、酸,这与川菜的味道一脉相承。汉中宁强至今仍保留着吃酸饭的习俗,当地有“三日不吃酸,走路打闪闪”的民谚。汉中美食是热面皮、菜豆腐、麻辣豆腐鱼、牛肉干、罐罐茶、腊肉、浆水面等,有着厨艺精湛、味道多变等川菜特征。讲起汉中,就地说陈仓了。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而这一片最主要的就是陈仓。无论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是诸葛亮的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都预示着汉中的重要地位。巴山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其中金牛道直通成都,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难》中点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汉中怎么就从四川退群,跟随陕西了呢?这个投奔最早是在隋唐时期,那时汉中作为长安的后花园,隶属于京畿道,这里也是唐朝抵抗吐谷浑和吐蕃的二道防线。安史之乱,这里就是扼守四川的唯一要道,同时汉中也是后来唐肃宗反攻长安的的中转站,一时间从间江淮和四川运输过来的物资和人员全部在此集结。就是从这里开始,汉中忽左忽右,逐渐有了陕西的风俗和样子。后来,汉中被陕西人成为“西北小江南”、“最美的油菜花海”,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让老陕们很是高兴。其实,当前的汉中风俗吸收了三秦的粗犷、荆襄的柔美、巴蜀的坚韧,不过,汉中主要还是与四川接壤,形成了“既同风,又同俗”民俗文化。在南郑和镇巴的民间,百姓冬天有缠头帕的风俗,洋县、西乡、城固、留坝等地,常用“滑竿”作为代步工具,这些民俗皆与川俗相似。当地山区中流传的“锣鼓草”、“背二哥与报路歌”、“打猎守号”等民歌,在歌词和乐器上,也和川调有惊人的类似,汉中亲近四川也符合行政划界中的“山川形便”原则。现在,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铁路全线通车,在全线22个站点中,汉中站仍是重要站点之一。秦巴山间的古道,不再是川陕交通的瓶颈。高铁拉近了川陕之间距离,如今汉中早已不分川陕,迎来了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