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菜之王回锅肉的由来及制作方法步骤

学习川菜文化,分享制作方法

这一期,小编带大家走进一道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味家常菜:川菜之王——回锅肉!

历史由来

现在回锅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北宋一说是清末,这两种说法各自有各自的考证和说辞。

首先是北宋时期出现的“油爆肉”,很多人认为他是回锅肉的最早起源,但是无证可考,无据可依。

到了明朝,宋翊的《竹屿房杂部》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这段话中说道,用熟肉再投入锅中炒制,这就是回锅肉的精髓——回锅,那么再联想到北宋的“油爆肉”,从名字上就觉得是同一道菜。

接着就是清末时期,历史记载成都一凌姓翰林,用蒸熟的肉放入锅中炒制,从此让这道蒸肉回锅享誉蓉城。

小编认为,毫无争论的必要性,因为这两点加起来就是回锅肉的历史发展进程。

至于说为什么这道菜从北宋到清末,历经几百年后才出名呢?小编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素:

一是辣椒的使用。

明朝末年,辣椒传入中国,因为当时大多穷苦老百姓吃不起盐,贵州、湖南、云南人最早把它当做盐来调味,清初湖广填四川,将这种饮食习惯也带了来。

辣椒和后来的辣椒制品(豆瓣)加入川菜后,便让回锅肉惊艳四座。

二是名人传播效应。

古时候,有钱人的娱乐消遣并不多,有的人吟诗作画,有些人红楼饮酒,还有一帮人,没事就喜欢琢磨下一顿饭吃什么。

我们说的这位凌翰林,就是一位标准的吃货!

可能是他研发出来的回锅肉特别好吃,就天天请客呗装X呗,请的又是一些上层名流,这样一下子就传开了。

您还真别笑,这种例子多的是,比如说录属川菜十大名菜的东坡肉,出自苏东坡之手,太白鸭出自李白之手。

这些有文化又有钱的人,吃惯了山珍海味,自然还是要研究一些新的下酒菜。

玩笑归玩笑,川菜在历史中不断创新和融合,去辩论他到底是谁发明的已经没有意义。

清末老百姓非常穷苦,一般要到过年过节,才吃点肉,回锅肉是他们一年到头心心念念的东西,在每个四川人心里都扎下了根。

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四川农民工涌进北上广,把回锅肉带到了全国各地。当时火爆到了什么程度呢?工地门口的餐馆老板,闭上眼不用锅铲都能炒这道必点菜。

一直到年9月10日,“四川回锅肉”被评为“中国菜”十大经典名菜。

为他点赞!

制作方法

以蒜苗回锅肉为例

青椒回锅、干豇豆回锅、腊肉回锅、蒜苗回锅……这些都是老百姓根据蔬菜季节和自家条件制作出来的经典美食,是川菜文化最淳朴的诠释。

我们在制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季节因素,比如说现在我们就选择做蒜苗回锅,夏季就选择做青椒回锅。因为反季节的蔬菜要么是基因改良,要么是大棚种植,口感和口味都要差很多。

五花肉的选择,如果是饭店里面操作,为了综合客户口味,一般选择中五花,上五花下五花都太肥。而且中五花好切,切出来就好看。

1、五花肉冷水下锅,葱姜料酒去腥,打去浮沫之后,再加几颗红花椒,去腥效果更好;

2、五花肉煮至8-9成熟,切成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

3、锅中烧少许油,炒五花肉至卷起,快速下豆瓣提色增香,再下豆豉煸炒;

4、接着下蒜苗、白糖;

5、关火后酱油调色,给点味精起锅。

同样的,青椒回锅也这样做,只是青椒要先干锅煸炒一下,炒出糊香味。

总的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保证这道菜的香味和油腻感,因为老百姓干完活,都需要油水,但也不能太肥,这是一点是“传承”。“煮至8-9成熟”和“切成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都是为这道菜的整体效果来考虑。

然后是这道菜的核心,既然家常菜,就要让他变得家常,怎么炒和配什么菜都没有标准答案。回锅肉,是要回锅,回锅的是肉,炒得肥点或瘦点,要看家人的口味。

每一道名菜,都不只是因为他的口感才出名,其中还有很多我们摸索到的或者尚未摸索到的人生哲学。读懂他,才是真真正正学会炒这道菜。

OK

记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