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卷里都有些啥好吃的

痤疮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本文为「三联美食」原创内容

『不必问高考时遇到美食该怎么办,我想在欢笑之余你心中已有答案。』

作者/胡珀

天上堆着深浅不一的层云,来了阵儿风作怪,雨就淅沥嗦啰地似撒豆子般落了下来。似乎下够了时辰和点数,龙王大旗一挥,云开雾散。天地间尽是刺眼的金光,晃得人发晕,心情却格外地好。

高中语文的最后一次阶段性测试就在老天爷这友情(有晴)呐喊助威中结束了。作文题是给了三则文字材料,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交卷后,一个女生大松一口气说:“这是我三年来写得最流畅,也是写得最好的一次作文了。背了那么多《人民日报》的评论金句,果然没白费。”另一人却没接茬,眼珠一转,很破坏气氛地讲:“你没闻到么?考试的时候,有很浓一股香味,我敢百分之百肯定是烤鸭的味道。哎,你说万一高考时也这样,怎么破?”

电影《青春派》

我心里道,高考那样严肃认真,并不活泼的考试,你真的有心思去分辨味道?如果那样,是有点糟,但对于你这种吃货,更糟的恐怕是在高考卷中看到美食吧?

近些年,出卷老师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发现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考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还能恰如其分地串联起各类学科知识,实在是不二之选。于是纷纷摩拳擦掌,在高考题中使出色香味俱全组合拳,全面撩拨起食欲,却又让我等吃货望卷兴叹,想吃而不能。

高考卷中美食多多,出题者出“拳”方式大概为三种。

这第一种像打太极,“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不是内容与吃有关,你都不会觉得那写的是美食。此类出题者用心良苦,但因题型受限,不能展开太多,难以令人感动于美食之美。

比如年某地的地理题,要考生结合所给图中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来找另一图中四地对应的餐馆类型。入眼可见的是干巴巴的几个词“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若来点具体菜名“麻婆豆腐”“剁椒鱼头”“干炒牛河”“惠灵顿牛排”,岂不令人精神抖擞?有时,题目也点出了具体的美食,但只有简单的概括,顶多令人联想一阵,总咂摸不出美食的美味到底是什么。

某年全国课标卷涉及到了维多利亚湖的尼罗河鲈鱼。鲈鱼让当年的张季鹰挂印而归,让杨万里感叹“买来一尾那嫌少,尚有杯羹慰老穷”,如今它已是今日我们都懂的肉细无腥,清香滑爽的美味。虽尼罗河鲈鱼非此鲈鱼,但还是能引发我一阵畅想,如果这形体大的淡水鱼也能上我的餐桌该多好!嗐,也幸亏了出题者只止步于描述此鱼是“昂贵的美食”,否则看完题就直流口水,净瞎想了。

第二类是直拳,简单粗暴,光看名称就流口水。去年某省的政治题设计了与螺蛳粉产业标注化发展相关的考题,“螺蛳粉”三个字一蹦出就带出酸辣香鲜的劲风,然后“竹笋、豆角、螺蛳、腐竹”依次罗列时,酸笋的发酵酸香,豆角的微甜爽脆,腐竹的虽软却有嚼劲,裹挟着香辣酸鲜的一碗红亮亮的螺蛳汤仿佛就浮现在了眼前,如果文字间再加上了绿油油的青菜和洁白滑顺的干榨粉,哇,一碗螺蛳粉就此诞生,拿起筷子嗦上一口,真让人欲罢不能!

年语文卷中的小说《小哥俩》写到大乖吃饭时老想着八哥鸟,连最爱吃的春卷都忘了放馅儿,卷起来吃。简单的描述却也能勾得人食指大动。

新出锅的整圆薄饼,散发着氤氲的香气,夹起胡萝卜丝、莴笋丝、干丝、木耳丝、青红椒丝,或者换成豆芽、土豆丝,一点点放在饼中央,然后两边饼皮交叠握紧,下方饼皮往上一折,送入嘴里咬下一口,汁水瞬间溅入唇齿,有时还会顺着手臂流淌下去,清甜可口又激发出了饼皮间浓郁的麦香,你一定忍不住长叹一声,深呼吸中嘴巴和胃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若是还坐在小哥俩儿家那丁香花盛开,听得见麻雀叽喳,有小奶猫声声叫唤的后院,在晨光中悠闲地包着春卷,品美食,喝清茶,赏春光,看孩子们嬉闹,人生也再美好不过了吧?

与此类似的有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中下酒的炮肉烧饼,有李娟《我们的裁缝店》里能把墙皮“香得酥掉了”的炖风干羊肉,还有同一年出现的苏童的散文《水缸里的文学》。文中仅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短短描述,就像化学老师为了讲解“糖类、油脂与蛋白质”而在课件上放出的红烧肉图片一样,“人狠话不多”,却已让人自动进入吃饭模式,一张八仙桌上,白米饭在手,白瓷勺子伸向红烧肉,小心打捞起肉和酱汁,然后浇向白胖的米饭粒,深浅层次分明的五花肉在饭山上颤啊颤,肉香酱香扑面而来……

第三类是擒拿手,这招实在令人“害怕”。出题者深知纸上美食之动人在于重组画面,在字里行间构建一个二次元美食空间,邀你走进去,然后看着你逐渐沉沦后祝你读懂其深意。如果你是年的考生或者你恰巧刷过了那一年的题,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当年阿城的《峡谷》中专门用了不少笔墨写孤独骑手的“吃”: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其实这里并没有写什么美食,可被阿城这一渲染,你忽然发现自己喉头发紧,忍不住一次次咽下口水,嘴里各细胞开始拼命回忆起肉干那黝黑纤维感十足的质地,回忆起硬如干柴的口感,以及嚼着嚼着就挤压出的肉之咸甜浓香。

出题者不知道是喜欢阿城的文呢,还是喜欢那里面里写的吃,第二年又选用了他的《抻面》。每每读到客人们看铁良抻面、下锅煮面的部分,我总觉得自己就是客人之一,靠在铺面窗口,伸长脖子,不管时间,忘了催促地盯着,一碗、一碗,只希望那撒了芫荽,葱丝,浇有辣油,放了嫩菠菜的牛骨高汤面也能有我一海碗!

相比起什么政治历史卷,出语文卷的老师们绝对是一等一的吃货,所以才会特别钟爱那些通篇美食的文章。几年前王安忆的《比邻而居》简直就是勾魂摄魄的行家里手。全文只写气味不写美食,却把中餐的火辣甜腻酸爽,西餐中时时萦绕的咖啡味描述得丝丝入扣,看完就像吃过了实惠重口的大排档中餐馆,又去西餐厅体验了把小资情调。

因为我家里厨房是老式房屋构造,全部人家的厨房窗户都在一个通道里,一旦吃饭时间到,家里厨房会先后窜入各种各样的气味,有爆炒尖椒、有红烧排骨,还有醋溜土豆丝等,有些人家还会在晚上九十点钟准备第二天的饭食,这些味道不仅充满厨房,还会横冲直撞杀进房间,常呛得人难受。但在作家笔下却变得如此生机盎然,富有生趣,成为人生态度的代表。

这不禁引人深思:原来生活换一个角度想便能开出另一番天地。前年的陆游一首《苦笋》,没有一字令我觉得这笋好吃,但陈奕迅的《苦瓜》自动开启,成为BGM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竟吃得那愈来愈记挂……”

早些年出题者还选用了黄裳的散文《樱桃》,作家写在长街上买的“晶莹如珍珠”的樱桃,写白石老人笔下画的樱桃,当时还不明白为何把火红艳丽的樱桃比作珍珠,后来再仔细看才发现街头农妇叫卖的樱桃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可就是这些看似无意却有情的描摹,已让我口舌生津,嘴里还带有品过樱桃的甜酸香气。

看到于坚的《建水记》,简直要怜惜一番当年的考生,从“火红欲燃”的石榴到草芽、茭瓜,满篇罗列从水果蔬菜到饭菜酒水,就算肚子不饿,定力超强,你也忍受不住通篇吃吃喝喝的节奏。最诱惑人的当属描写临安饭店的片段。延续几百年做法的烧卖是“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光是这样就已让人口水暗涌。成品定然面皮乳白透亮,冒着油光,大口咬下,肉汁在口腔间炸裂喷射,馅儿弹牙“清溢”。

临考前,食堂推出了高考套餐AB两种餐券,7、8两日分别起名“鸿运当头、金榜题名”,各种菜品都安上上各种吉利的名号。莴笋炒肉片被称为“精彩纷呈”,清蒸老南瓜是“天道酬勤”,川味回锅肉是“舍我其谁”,红烧翅根则是“展翅高飞”。看着设计精美,红色为底,点缀着金黄的老虎擂鼓助威的可爱餐券,我突然想明白了年考生最怵文章《一种美味》出题者的苦心。

以前看只觉得作者有点模仿《笑林广记》中瞎子吃鱼的故事来写当年时代的创伤,但现在看确是把里面的他闻鱼的味道时的样子及家人吃鱼时的情景记得深切。那拼命翕动的鼻翼,那“嘴唇和汤的呼呼声”,还有喝汤时换气时的急促。这不仅是他们饥饿时的表现,不也是我平时喝汤时的写照么?我小时候不仅爱喝豆腐鱼汤,还喜欢在众人甫动筷之时,将筷子快速伸向鱼的两腮边,剜下上面的鱼脸肉。长大后读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才发现,自己竟在无意中发现了鱼脸肉是鱼身上最好吃的部分的秘密。

人们都说多吃鱼脑袋更聪明,为了让自己的榆木脑袋有变化,我常爱吃鱼。想来许多家长也望子成龙,望女成龙,所以有些高考前的推荐餐单中也有鱼。其中做得最多的是鱼头豆腐汤,名字还挺多样,要么叫鸿运当头,要么叫鲤鱼跃龙门。如此想来,让大家和“他”一起重温饥饿时喝鱼汤的味道,除了响应时代号召忆苦思甜之外,是不是这道菜里也藏有出题者对考生蟾宫折桂,鱼跃龙门飞升成龙的美好期望呢?

今年的高考卷没有例外地又有美食,“槐花美食”确实是将要到来的炎夏里令人惦念的清凉小食,而另一套卷子又暗搓搓地提醒大家不要沉溺于美食,要动起来科学减重,真是为了考生操碎了心,让人在高考的紧张之余也能会心一笑。

我又想起了最后那次阶段性考试,出题的同事仿佛早有感应,修了神通似的,古诗鉴赏是陈与义的《观雨》,“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那场突如其来,悄然而逝的雨原来是祥瑞之龙替我们洗净铠甲,为我们上场鼓劲呀?当时同事仿佛还不放心,就连作文题也用了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来阐释“赶考”,不正是悄悄地将吉兆和祝福送给大家?

不必问高考时遇到美食该怎么办,我想在欢笑之余你心中已有答案。但愿你懂所有老师的苦心,但愿你懂高考虽已落幕,可人生的赶考路仍将继续,愿所有的你都能“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