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成都,便会让人想起美食。一提起成都美食,便会让老成都的吃家们想起车老(车辐)。车老先生可谓是成都近代饮食圈吼头的鼻祖级人物了,他交友甚广,少年持笔作文,成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笔下的文字足以写就一部《成都近代美食史》。更有老一辈的学者尊称他为“美食菩萨”、“成都美食圈的一位奇人”等。他终生与美食相伴,不求闻达,整日都沉溺在各种美食之中、畅言于酸甜苦辣咸的故事里头,他总有摆不完的八珍玉食……
车老于美食决不像当下所谓的“美食主播”那样,一味地盲目求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三四。也不像当下的“美食家”,为求利益而满口胡言,似是而非地乱推荐、乱分享。车老于美食,必然是要探知根本,追其溯源,一根儿“皇帝舌头”,尝尽人间五味。但凡是拜读过车老的《川菜杂谈》的朋友,便知我所言不假了。
人生憾事,好诗词者,未能拜读李杜、东坡;好吃者,未能与车老谋面。老话说得好:一世知己,三世知味。美食一道,包含万千,而车老却用这一生探索究竟。譬如,他在夫妻肺片一文中,便对“废”的由来追溯本源,包括早期的烹饪方式也做了研究,到了近代郭朝华夫妇的改良后,登堂入室,终成一道川味名菜。
车老描述老成都鬼饮食文化的文章,生动有趣,仿佛把我带进了那个物资短缺,但乐趣横生的时代。从春熙路的椒盐烤粽子,一直摆到走街串巷的卤鸡脑壳儿等;从成都传统锅盔摆到现在的军屯锅盔(成都传统锅盔是烤出来的,军屯锅盔是油炸的肉锅盔);从川味正宗的荣乐园、姑姑筵,摆到了青羊宫赶花会的各类小吃,其中的描述更是五彩缤纷,画面感极强,勾起许多人的陈年往事。
车老的《川菜杂谈》是一部通俗文化史,他痴迷于川菜小吃的起源与变革。全书近20万字,从街边小摊一直摆到荣乐园,从成都摆到重庆、北京、深圳。从老百姓的吃,摆到贵人的雅吃。真是滋味丰富,有理有据。车老还对当时的各大厨师做了仔细的介绍,让我们晚辈对老成都的饮食文化又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车老不仅会吃,还会做。他一生虽然清贫,但是喜欢宴请四方好友,如在家中,他便会亲自下厨,炒制几道家常味,宴请朋友三四。他在书中说到,以前的餐馆不仅要味道好,更需要的是卫生,并且要有“和气生财”的经营理念及许多人情调调。
再纵观当今的餐饮圈,对于老一辈的经营理念早就抛掷脑后了。什么“苍蝇馆子”、“厕所串串”等“文化”的盛行,已经是颠覆老成都传统饮食圈的本味了。又加上所谓的“网红美食家”毫无底线地推荐,把猪食吹成上等佳肴,诱导各界朋友不断跳坑。餐馆老板的经营理念也变得李扯火了,脾气大得吓死人,比如“要吃就吃,不吃就爬”的怪话不绝于耳。店名就更是群魔乱舞了,反正咋个怪就咋个取,如“渣女老火锅”、“弯弯冒菜”、“猪圈火锅”、“私娃子面馆”、“厕所串串”等。烹饪方式重油气、重作料,这和传统烹饪有点背道而驰,即便菜不够新鲜也无所谓,加点添加剂,油和作料多放点就可以压住味道,照样端上桌供顾客食用。
如果车老还在世的话,定会被当今成都餐饮市场的怪相所震惊。毕竟每一个餐馆,每一道菜都是凝聚了厨师的心血和情绪,如果仅仅只是机械化、流程化、添加剂化的操作,成本可能是节约了,但是祖上的威名却被你抹黑了。我有时候也在深思,为什么成都著名的小吃,一旦被国营后,就变成四不像了。但由于众多的“栾二哥”自媒体的吹捧,又让这些异种餐饮如沐春风,依然有着欺骗吃客的余威,这可能就是成都老话吼头所说的:“洋花椒麻得到老外吧?”
车老一生只推美食,不搞歪门邪道,也不会为了迎合吃客去曲解美食一道,也不会像当今的网红美食达人那样,天天都在自家门口耍灯笼——装疯眉(mi)翘。更甚者,还有些人把老成都贬义词中的“苍蝇馆子”强行变成了一个中性词,这“苍蝇馆子”的含义其实是有两个的,第一是说你的卫生条件不好,做菜油气重、作料多,非铝合金肠胃的吃客吃了憋憋打标枪。第二是说“苍蝇馆子”的老板注重“蝇头小利”,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导致于现在,但凡没有特色又不难吃的“苍蝇馆子”都是“美味”。我只能说大家生不逢时,从小味蕾就接受了添加剂的“洗礼”,所谓的“网红美食家”也大多是盲目跟风,失去了本真。
美食一道,强调探究本源,所谓的“美食正宗”,更是要遵守其原则,才能推陈出新。我这痴念小儿今生是无缘与车老同桌共饮了,唯有在车老的《川菜杂谈》吼头神交其美食真谛。东坡说得好:“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而我觉得,人生在世,众生痴吃,要竹肉同往,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如若车老在世,对我此言是否认同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