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叁叁
#情感#成都的吃文化博大精深,外行吃热闹,内行吃门道,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澜恬静的目光。
01
我家楼下三岔路口地域开阔,熙来攘往,有一独栋,楼上开宾馆,楼下近千平的框架结构,貌似餐饮口岸。
从交房至今,我亲眼目睹它的楼起楼落。
第一任老板,投资万,天棚鱼缸石榴树,走的古朴风,挂牌本地一知名火锅品牌,开业气势恢宏,势要掘地三尺刨出个金娃娃,但不到一年惨淡收场。
后来得知,五个股东经营理念不合,导致势微。
第二任、第三任、第N任老板前赴后继,风格品牌迥异,但都在火锅这一选项上打转转,几乎每个老板都笑着来,哭着走。
这栋楼如同成都餐饮业的一挂风马旗,血淋淋地展现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和水深火热。
也如同一块试金石,探底想在成都这片热土淘金者们的眼高手低——这是个假口岸。
没沉下来细究,当然无从知晓,所有投资者都被它天时地利的光鲜蒙蔽。
杨澜说,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灵魂,餐饮更不能只图其表,人和才是命脉。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现任老板,来自河南,把原本尚大气的门脸降低高度,缩窄宽度,包裹出一锥形门拱,包裹的部分雕梁画栋,配了许多清丽的竹,一楼卖他们从河南引进的一款改良式火锅,二楼三楼茶坊。
遥远处看去,摇身一变成羞答答的大家闺秀。
老板旨在走雅致风,但着力点偏差,且用力过猛,头重脚轻,不伦不类,好多路过的食客探头探脑,弄不清他家主打火锅还是茶坊,更惧怕高档的装潢下高昂的价格。
结局可想而知,是这么多年来最凄惨的门可罗雀。每每下午,一大群员工聚在门口,咿咿呀呀唱着它们的“锅歌”,让过客心生悲壮。
这一片,高档楼盘扎堆,人气颇旺,貌似餐饮价值洼地,但十年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栋楼成了不少餐饮投资者的“滑铁卢”。
你装得高雅了,别人就俗了,自然拉开了距离,少了亲近感,做生意和做人没什么区别,雅俗共赏的拿捏得恰到好处。
所以,只有降低自己,敞开心扉,喜迎八方客,水始终往低处流,海纳的才是人气财气心气。
手翘兰花指的淑女只可鉴赏,春熙路、宽窄巷子的小吃如同太古里的美女,都是包装。
洪应明说,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过度的遮掩,彰显不出那款小吃本来的精髓,原滋原味的、地道的,永远披着一层朴素的外衣。
真正的吃货,会去沸腾喧嚣的菜市场,或者僻静的小巷深处,再或者哪个貌不惊人的路边旮旯,“高手”自在民间。
这家河南老板既不懂吃客心理,胆子也尤为大,不远千里敢来成都餐饮界刨食。殊不知,能在成都餐饮界活下来的都是这个行业的人精,哪怕一碗馄饨、一口包子,都蕴含了无人可知的腥风血雨。
川菜能名扬天下,都是好吃的四川人民用嘴雕琢出来的,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削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可许大世界。
老板们卖的是食物,淘换的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投资者们旨在奔生活,食客们吃的也是生活,只有大众化才能得民心,才能深扎大地蓬勃,只有烟火气的日子才会热气腾腾。
02巴蜀一隅,“吃”撑天下,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生之感。
成都人的从众心理曾看过一个笑话:
一位大妈误入一个博士群。
有人提问:一滴水从万里高空自由落体坠落,砸到人,结局是伤还是死?
群里一下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假设、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和推演,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一旁的大妈忍不住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沉寂,然后,大妈被踢出群。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一大群人因雨而雨,而成都人把这种心理在吃上演绎到了极致。
成都人吃饭喜欢“打堆堆”,人越多的地方越热闹,越拥挤越要插一竿子,好不好吃在其次。
成都肖家河有家“板凳面”,只卖面条,品种单一,铺面简陋不堪,逼窄到只能放三四张折叠桌。
但每到饭点,沿他们家门脸一侧靠墙角会摆出一溜烟的塑料小板凳,延伸至几百米开外,塑料小板凳是他们家临时餐桌,“板凳面”的名号由此而来。
鲜艳的塑料板凳一高一低配成对,高的搁滋滋冒热气的面碗,人就塌下去坐矮矮的那张。
呼哧呼哧吸着面条,掉一根都舍不得,捞干净臊子还不过瘾,干脆把汤也端个底儿掉,抹抹嘴,心里大呼“过瘾”。
连那几粒洗澡泡菜都成了孔乙己指尖的茴香豆,冒着金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吸面声、吆喝声、催促声,一溜烟袅袅娜娜的海碗冒着热气,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街景,“板凳面”声名远扬,威震江湖,经年不衰。
附近居民、小白领、行脚力的、开大奔的,到这儿一视同仁,都规规矩矩端坐小板凳,等胖乎乎的老板娘扯开嗓门叫号,有瞬间重回幼儿园,眼巴巴等老师开饭的既视感。
叁叁慕名去吃过一次,味道和成都街头任何一家面馆的无二至,但那场面的确甚为震撼,有轰轰烈烈的代入感,夹在等候的人群中,什么牢骚话都隐下了。
我想,我们吃的已经不是面条,而是不尝一口誓不罢休的荣光,和成都独有的一种烟火情怀。
为尝一口鲜,从东门不惜二万五千里穿通城到西门,只有成都人中的准吃货才干得出来。
成都人的奇货可居心理五险一金、双休、生日假三天、法定节假日,每年组团出国游一次,这样的待遇乍一看,你肯定以为是哪家大公司的福利,但这是成都西门双顺路一家苍蝇小馆子几十年不变的安邦定国之策。
二十多年来,这家小馆子的员工没一人跳槽,炒菜师傅退休前,会把手艺倾囊相授给接班人。
虽然卖的都是家常菜,但味道爽口爽心,菜品稳定,菜价实惠,成了附近居民定点的伙食团。
老板硬性规定上下班时间,从不让员工加班,食客过时不候。
都说顾客就是上帝,但他们真真跩成了大爷,馋涎那口饭菜,你就得按他们的规矩行事。
都是熟客,老板记得每家人的喜好,去了直接喊“老三篇”即可,回家的即拾感妥妥帖帖,心里不免又多了几许惦念。
叁叁曾经在那里住了近十年,就在他们家吃了十年,我想,我吃的就该是一种恋旧的记忆情怀了吧。
在成都,这样的小馆子有很多,定量销售的前提是杠杠的味道、质量、别具特色的服务,吃货们奇货可居,反而巴巴地上演着一出出排队千万里的奇景。
成都人的节日仪式感都说生活要有仪式感,折射到成都人身上,就是不论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可以成其为胡吃海喝的理由。
成都小关庙,吃羊肉汤的圣地,每年冬至,小关庙一条街一天可以吃掉近10吨羊肉。
成都马鞍东路,粽子一条街,短短米超过家粽子自售店,端午前的半个月,熟练工每天可以包个粽子,多家粽子店每天至少卖掉400个粽子。
鲜肉粽、卤肉粽、腊肉粽、红烧肉粽、蛋黄肉粽、香菇肉粽、鲍鱼粽、芽菜肉粽、咖喱牛肉粽、冬阴功肉粽、椒盐粽、蜜枣粽、八宝粽、紫薯粽、菠萝水果粽......
品种繁复如成都美女抽屉里的口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成都嬢嬢们的兰质蕙心和对吃的执迷,在一只粽子上可见一斑。
你问粽子嬢嬢们:“忙完这半个月,又干啥子喃?”
她们会笑眯眯地告诉你:“半个月挣的钱够用一年了,剩下的日子,就搓搓麻将,走走亲戚!”
这就是成都人的价值观,一边挣钱,一边享受生活。
太古里、春熙路,每天每天摩肩接踵,闲逛打望;府南河边、人民公园,每天每天人头攒动,喝茶聊天;每个小区或街角,每天每天麻将声声,不绝于耳。
在外地人眼中,打麻将,喝茶,吃饭,就是我们不变的日常,安逸而休闲。
外地人常常纳闷,成都人什么时候去挣的钱呢?
到此明了,成都人绝不成为金钱的奴隶,也绝不因享受而放弃人生,张弛有度。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成都人既市井又超然的人生况味。
03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到,世人为荣利缠缚,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笑樵沤,世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心中有丘壑,眉目做山河,生活本不苦,苦在人心,生活如镜,你给它什么,你便看见什么,乐看见乐,悲看见悲。
若觉得苦,就加点糖;若觉得沉,就卸一些;若觉得累,就歇一歇;若觉得孤单,就靠一靠,人生旅程路漫漫,凭的不是孤勇。
成都人把快速弹跳的琴弦放慢了半拍,在吃吃喝喝的悠悠然中彰显出日子朴素的质感,会做,会吃,好吃,敢吃,回归生活本身。
生活的本身是什么?
缕缕烟火气,缕缕市井气,缕缕淡泊宁静的心气。
烟火气,源自热爱;市井气,源自繁华后的归隐;淡泊宁静的心气,源自历经沧海的顿悟。
名利加身的负重前行,不如身轻如燕的笑看落花,匆匆赶路,不如停下脚步看景,这是成都人的人生智慧,懂生活,热爱生活,隐于生活。
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为真,生命的真义是回归自然。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爱,浅浅地说;浓浓的情,淡淡地处,拉长愉悦的过程,生活如是,情感亦如是。
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不止一个外地友人问我是否打麻将,叁叁不打麻将,但是枚吃货,陷在灯红酒绿的万丈红尘中乐此不疲。
重阳节这一趟,依然按惯例约了闺蜜们,赶许长的路,排队等许长的时间,在人山人海中慌里慌张抢着吃,再赶许长的路回家。
虽然每每不远千万里去排队吃饭,累极,但仍觉得排队等候时老板给的免费生花生嚼起来格外的香。
因为,那就是生活的滋味,我格外痴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