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实地考察青居古城曲流可以申请世界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届定,凡提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及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青居古城遗迹,历史事件,自然风光全部符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嘉陵江第一曲流”

素有“中国第一曲流,世界地貌奇观”美誉,曲流颈米,封闭度达度,曲流完美度仅次于巴西茹鲁阿河的帕特罗波利斯河曲流,是世界第二大曲流。嘉陵江水流经青居镇时,受阻于烟山,在青居镇东面的上码头折而向西、往南,再往北,蜿蜒曲折17.5公里后,又回到青居镇东面的码头,俗称“度回旋”,形成罕见的“行船走一天,步行一支烟”的自然奇观。

曲流全貌

淳祐故城遗址

淳祐故城遗址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烟山上,建于南宋淳祐年间,为南宋蜀地著名的抗蒙军事要地。此地大江天堑设于前,群峰岩壁立于后,雄险天成,为南宋末“防蒙八柱”之一。故城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筑城时,在山顶因岩就势,斜筑高4.3~6.3米、厚1.1米的石头墙与东岩相接,为城之外障,又在津上筑起石头墙及城门(人称城门洞),城居其中,嘉陵江堑设于前,层崖峭壁立于后,左右诸山棋布星列,趋伏于下,如有所听命,随时准备攻击来犯之敌之势,真乃“一将把关,万夫莫开”之险隘。

淳祐故城遗址城墙

中国果州之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蜀汉、江陵千树桔”的记载。地方志中记载南充旧城,也有西郊果山“层峰秀起,上多黄桔”的描述。而南充得名为果州,是因为“唐武德四年(年),南充因城西有盛产黄果(广柑)的果山,于是定置‘果州’,即为‘果城’称谓之始。”

果州之源石碑

中国冬菜之乡

据《南充县志》、《南充县供销合作志》记载:“烟山牌”嫩尖冬菜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迄今有二百余年历史。在川菜谱中,嫩尖冬菜是近百种名菜不可缺少的佐料。民间曾流传“十里闻香不是花,青居嫩尖冬菜芽。煎、炒、蒸、炖皆可口,品尝其味果不差”的民谣。有诗云:冬菜出烟山,沧桑数百年。清香又脆嫩,味美更缠绵。

产于“中国冬菜之乡”、“中国冬菜第一镇”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的“烟山牌”嫩尖冬菜是精选十字花科芸苔属叶用芥菜中的优质绿色箭杆菜为原料。该菜岁寒生长,隆冬成熟,采收后剖心挂晾。经日晒夜露,风吹雨淋、霜煎,菜叶逐渐萎缩,从菜心中生长出嫩芽,再将嫩芽剪下,按祖传配制十多味纯天然香辛料,秉承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后,置土陶罐内,采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历时三载,自然发酵,腌制而成,其色黑褐、质脆嫩、味清香。是佐餐调味、居家旅游和馈赠之佳品。

腌制好的冬菜芳香四溢

张献忠剿川清初遗迹

让人痛彻心扉的是“八大王”,在烟山的跑马岭用人浸成了“血水窝”,还留下大铁帽,企图掩盖事实。“血水窝”这个小地名的来由,明末清初时,“八大王”张献忠曾占领青居山,并在山上大肆屠杀民众,血流成河,自山上一直流入嘉陵江,“血水窝”就是当年张献忠杀人之所。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铁帽子的传说,据说当年八大王剿四川帽子落在青居山,那顶铁帽子静静的躺在青居山头。行人路过,如果有任何响动,任凭你有千钧之力,那帽子也纹丝不动。只有你轻轻的走在它身边才能把它反扣起来。到了人民公社时期,人们把帽子拿来炼钢,但始终不能将其熔化。几经辗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铁帽子被送到重庆的文物局。

血水窝

青居烟山烟树

青居山亦名黛玉山,直上数十仞,岿然杰峙,山顶宽余米,四周石壁中拥天池,林木葱蔚,烟雾四时不散,为消夏胜地,故有“青居烟树”之名。袁定远有诗云:一水回环两岸分,参差烟树掩霞熏,春来好向山头望,青翠重重似绿云。

从南充市区出发向高坪区东南方向前行,大约20多分钟车程,便到达青居烟山。青居烟山又名黛玉山,当年山上林木葱蔚,烟雾不散,故有“青居烟树”之名,也为南充“古八景”之一。

烟山

明朝宰相陈以勤

陈以勤(年—年),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明四川南充水西里人,祖籍四川阆中,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明朝中期名臣。

嘉靖二十年(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后为裕王(明穆宗)讲官,迁修撰,进洗马。因为为裕王讲官九年,有羽翼之功,而深自晦匿,于是裕王曾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进太常卿,领国子监。擢礼部右侍郎,寻转左,改吏部,掌詹事府。

陈以勤

灵迹寺石窟

灵迹寺原名大佛洞,是一座“半洞半屋”的特别建筑,洞宽5.13米,高约7米。唐开元八年(公元年),凿石为洞,造大佛三尊,每尊高丈六尺,工甚精细,佛像庄严,形体自然,表现唐代艺术的优美风格。历五百余年,至宋淳v壬子,风雨飘零,垩饰剥壤。郡帅甘大将军筑城见而惜之,施金补装。到明朝,于洞右凿佛像三尊,与唐像大小相符,并在左右岩石上刻有千余小佛像。清乾隆壬子,邑人何琬培修有记,其后寺圯。民国十三年场绅林子福等复募资建殿守护之,仍称灵迹寺。是目前南充境内历史上宗教造像的代表。洞旁,唐、宋、明、清题刻颇多,有唐开元八年巴西人雍文炳书“青居山东岩大佛像五身”十字;有宋淳十二年(年)雍可成撰文、南充尉曹子懋手书《重修东岩记》;有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游灵迹废寺》诗一首及手书盈斗的“壁立万仞”四字;有清人何琬《青居大佛洞》诗二首及《重修青居山大佛洞序》;有清乾隆年间寺僧行彰《大佛洞》诗一首。上述石刻,除宋淳v十二年南充尉曹子懋手书《重修东岩记》(碑高公分,宽84公分),宋崇宁壬午年刘子晋等人的题记,陈以勤《游灵迹废寺》题记,至今完整外,其余历代均有破坏,特别是文革时期损坏殆尽。现存三处题刻,其书法笔力苍劲,风格各异,特别是陈以勤的字迹,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灵迹寺门口

青居古镇

青居古镇,曾是西魏清居郡、清居县的治所,淳佑九年(年)余王介徙顺庆府治及南充县治于青居城,,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集镇兴起,从古郡县名。忽必烈于中统元年(宋景定元年,年)建征南都元帅府于青居,把蒙军进攻南宋的军事总指挥部搬到了青居城。世祖至元十六年(年),元政府才将顺庆府治及南充县治徙还旧治。

青居古镇全景

革命烈士:林修杰

(年-年12月)革命烈士。四川南充人。出生在一个小工商业家庭。年,进青居镇黄家书屋读私塾。6年后,考入本县高等小学堂,学习四年毕业,又入张澜创办的南充中学。在那里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南充学生积极响应。他带头外出演讲,散发传单,销毁洋货。年8月赴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补习法文。年6月,在张澜的资助下,去法国勤工俭学。初与李富春、蔡畅、杨昌祚等在法国巴黎西部德尔中学继续补习法文。年冬,与邓小平、聂荣臻、刘伯坚、杨昌祚到法国中部克鲁梭斯乃德铁工厂做工。年经周恩来、李富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修杰

牛肚坝之坝

青居镇亦称牛肚坝,整个镇地形长得像一个牛肚一样,老一辈就叫牛肚坝。这就是藏身在那“九曲回肠”、“行船一整天·走路一袋烟”世界地貌奇观——青居“牛肚坝曲流”中的“千亩柑桔园”的壮观场面。其实挨着嘉陵江边的全镇都有五个以上的比飞机场还大的中坝。

顺江村中坝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的青居城,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曾是宋顺庆府治、南充县治、沔戎司驻军所在地,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军事城堡,号为“防蒙八柱”之一。遗址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城门一座,宋代城墙数百米,另有窟龛造像、碑刻题记等多处。城内历史遗存丰富,自然风光壮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文物考古和旅游开发等多方面价值。

国家地质专家来青居古镇惊叹天下第一奇观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者来青居古镇实地调查研究整理了一套完整的历史资料建议好好保护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实地拍摄青居古镇全貌并在地理中国节目中播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