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辣味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7321.html

年7月8日,湖南宁乡。炭河古城举办吃辣椒挑战赛,众多挑战者坐在铺满辣椒的巨型蓄水池中进行吃辣椒比拼。|图源视觉中国

用一个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可以把餐桌上的人分成两种:吃辣的和不吃辣的。

两类人齐聚的饭局,除了满足基本的口腹之欲,还会上演一场价值观念的博弈。望着对方桌前的清汤寡水,吃辣的人对不吃辣的人充满鄙夷,内心不住地思忖,世上竟有如此无趣之人,不懂得享受刺激的滋味。

对方也不甘示弱,看着艳红色的油润菜肴,便搬弄出不知道从何习来的知识,细数着吃辣可能诱发的健康问题。这样的一餐,两位食客自然感受不到美食带来的欢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各自奔向一方。

事实上,在饮食领域,和豆花的甜咸之争类似,但凡谈到吃辣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番争论,甚至在云、贵、川、赣、湘这些食辣的大省,人们也常常为辣的正统口味辩论个不停。坊间甚至还有俗语来形容几省的食辣能力——“云南人不辣怕,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怕不辣。”

那么,辣味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征服万千食客的味蕾?

佐料界的舶来品,

如何征服老饕?

这首先要从辣椒的历史谈起。虽然现在的中国是辣椒栽种和消费大国,但是在几百年前,国内还没有一丝一毫辣椒的踪迹。因为这个作物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美洲的舶来物种。不过,这不意味着古人不食辣。在当时,能够提供辛辣味道的调味品有很多,明代以前,花椒、茱萸和姜是民间最主要的香辛料。

大概到了16世纪末,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辣椒传入中国。关于它传入的路线以及用途,均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辣椒是通过汉唐的丝绸之路传播的,最初在陕西、甘肃等地栽种,到了明代,国内交流进一步加强后,才正式被人认知。也有人讲,辣椒进入中国是通过海运,先到东南沿海,才到了内陆地区。由于缺少文献的记载,很多说法如今看来,也只能算作推论。

在国内,辣椒最早的文字记录在明代。杭州人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中,有对番椒的记录:“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彼时,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其《牡丹亭》中也提到了辣椒花。从这些文献中,大致可以了解,辣椒最初更多是供人观赏的植物。直至清代,辣椒才开始作为食材在市场中流通起来。地方志《思州府志》中如是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句话看似简明,实际上却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态。由于辣椒占用的种植面积小,且产量高,贵州山区的农民很喜欢种植。此外,在缺少盐调味的情况下,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辣椒也就成了“料理神器”。

自那之后,辣椒以贵州为圆心,向四周的省市扩散。现在人们印象里的几个食辣大省大量消耗辣椒的传统,也大概形成于那时。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辣椒只是在庶民、工人阶层间流动,并没有进入官员、商人这类生活充裕的圈层之中。

四川作家李劼人在小说《大波》里就提到过四川的“盆盆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夫妻肺片,他在小说里写:“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但是,“体面人要吃这种平民化的美味,必两头一望,不见熟人,方敢下箸”。

等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旧有的社会阶层被打破,辣椒才迅速地渗透到更广阔的人群当中。而其风行的原因,无外乎两个。

其一,是辣椒价格便宜,作为佐料,添加在菜品中,并不会增加成本。其二,是因为辣椒本身的“魔力”。食辣的人,对此应该都不陌生。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吃辣时,大脑会释放出令人愉悦的内啡肽,而这种酣畅的体验常常会让人上瘾——尽管我们都清楚,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可面对诱人的辣味食物,人们还是欲罢不能。

食辣大省“卷”起来

辣椒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之后,很快便获得了众多拥趸。清末时,国内已经形成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四大食辣中心。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清晰地记录了这一点:“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与国内其他地域相比,生活在这几处区域的人,对辣椒的推崇简直达到了狂热的状态,而本地的那些特有物产,也在辣椒的加持下,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但若是问及“何处更能吃辣?”的问题,食辣人士必定是各执一词,争个面红耳赤。为得到答案,我们不妨走入这些地区,亲自用味蕾感受一番。

湖南——香与辣并驾齐驱,“恰饭”才香

老湖南人常会说一句话,叫“耐得烦,霸得蛮”,意思是一个人想成功,定要能吃苦。在他们眼里,这是三湘大地人民的共同气质。但在饮食上,湖南人却一改往日的精神内涵。吃香的、喝辣的,成了他们在餐桌上的主旋律。

对湖南人而言,纯粹的辣味,多少显得有些单调,香与辣才是天生的一对。到访过湖南的人,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在各家餐馆的菜单上,“口味”是出现频次最多的两个字。而口味,恰恰反映着湖南老饕对于香与辣的追求。

这些香辣的菜品中,以宵夜界的“顶流”口味虾为代表。想做好一份口味虾并不容易,白天,本地的老馆子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熬制虾子汤。汤里的底味,便是辣椒油与花椒油所提供的。漫长的等待过后,猪骨、鸡骨的香气进入泛红的汤汁,香、辣两味在那一瞬,也就正式融汇到一起了。

得承认的是,湖南本地所惯用的洞庭湖虾品质算不得上乘,壳硬、肉不多。可经过香辣的虾子汤这么一料理,虾却激发出了内里的那份鲜美。一盘口味虾“登临”餐桌,你需要做的,只是轻轻掰开虾头,嘬几口汤汁,最后再吮出虾尾。一个完满的夜晚,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在香辣味道上的功夫同样被运用到了“嗦粉”之中。众所周知,湖南是吃米粉的大省,虽然长沙和常德在“米粉究竟该是圆的还是扁的”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较真的他们说:“这事儿关系到城市尊严。”可一提到粉的口味,两者很快会化干戈为玉帛,达成共识。因为,在盛装米粉的碗里,香味与辣味兼具,才是老湖南人永恒的“心头好”。

不过,与“嗦虾”不同的是,“嗦粉”过程中食客的主动权更大。一碗清亮淡香的米粉交由食客,剩下的物事,全都是食客在小料台完成的。剁椒、辣椒油、以辣椒为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摆放在人们面前,丰俭由人。一大清早,“嗦”上一碗粉,出点热汗,生活好像更有盼头了。

年10月15日,北京。辣椒冰淇淋。|图源郭凯威

川渝——一麻一辣,便是江湖

在辣椒入蜀之前,麻味曾经占据了大多数川渝人的餐桌。早在晋代,《华阳国志》中就对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生活习惯有所记录。那时,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内都种植花椒。据记载,明代时,政府光是从四川一省采办的花椒材料就有公斤之多。

但没过多久,辣椒这个“不速之客”便“攻占”了各大饭馆酒肆。清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写道:“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但辣椒也并没有完全取代花椒原有的地位。川渝地区的庖厨让二者在同一锅内各取所长,从而锻造出川菜的精髓——麻辣。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图源pexels

川菜的传统菜肴里,麻婆豆腐是对麻辣传统的绝佳体现。相传,这一菜品始创于清同治元年。发明者是成都万福桥边的一家小馆子的老板娘,人称“陈麻婆”。麻婆豆腐的制法并不算难,但想掌控麻与辣的平衡,却需要高超的烹调技巧。

首先,锅内放入食用油,等微微冒出油烟,放入一大把辣椒末。待其香气飘出,下肉末和郫县豆瓣,煮至软烂后,再滑入嫩豆腐。之后,在大火的猛攻与热力的催逼下,再撒入一把花椒末。这道以辣开头、以麻收尾的川菜代表作,入口时,却能够让二者共同在舌尖“起舞”。品尝时,除了直呼过瘾外,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川渝人热烈的性情。

以麻辣为基底的菜品不胜枚举。如果说麻婆豆腐还稍显精细,那诞生于重庆码头边的“江湖菜”则带着些野性。不论是麻辣火锅,还是水煮牛肉、毛血旺,每样菜品都或多或少彰显着本地人的真性情。

他们对食材不挑不拣,越是价廉物美,越是讨人欢欣。但在他们的饮食谱系里,唯一讲究的,就是在下料时,要求多放些辣椒与麻椒。汪曾祺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想必这群江湖儿女对此深有体悟。哪怕个人境遇再困顿、再不堪,有了麻与辣,也总能通过眼前的菜,洞见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云贵——无辣不欢,酸甜皆是好伴侣

作为最早种植辣椒的地区之一,贵州人在食辣上必须得有发言权。尤其是在黔东南,哪怕只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辣椒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各类菜品里,酸味则是辣味的好伴侣。

和最初食辣的原因相似,贵州人喜食酸,也是因为缺少调味盐。于是,野外的酸果,家里发酵的米酸、香酸,都成了提升味道的手段。而对酸味的依恋,从当地民谣中便可见一斑:“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孬蹿。”

以酸辣为主味的食物中,贵州凯里的酸汤鱼最负盛名。在当地,酸汤鱼有两种汤底——白汤与红汤。前者是酸米汤,而后者,原料则是遍布郊外的野生小西红柿——这种西红柿皮薄个小,本地人叫“毛辣角”。

不论是何种汤底,酸辣味都足够浓郁。至于选用什么品种的鱼,并无太多挑剔,草鱼、鲤鱼、鲶鱼,只要沉入热汤,就能被酸辣味彻底浸没。再配上些折耳根调制而成的蘸水,鱼肉的鲜嫩、汤汁的酸爽,全都能在口腔中迸发而出。

在贵州隔壁的省份云南,辣味的伴侣“摇身一变”,甜味成了辣味的主要拍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藠头。汪曾祺在其《葵·薤》中,专门花费半篇文章的笔墨来讲述这个食物。藠头味道泛苦,为了适口,云南人将其与糖和辣椒酱放到一起腌制。腌好后,酸、甜、辣味兼具,当作小菜,极其开胃。

汪曾祺曾把藠头拿给北方的朋友食用,但对方“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汪老在文末说:“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这一点,对于食辣来说,同样适用。

国内的食辣传统实在是太过深远,吃辣的地区也数量众多,若是详尽地写一份吃辣报告,恐怕几天几夜都难以梳理完全。衢州的辣鸭头、秦椒制成的陕北油泼辣子、低调的食辣大省江西出产的各类辣味河鲜、广西热带水果制成的酸嘢……这些各具特色的辣味,都予人极大的味觉快感。

若是辣椒有思想、会讲话,恐怕它自己也没料想到,它竟然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常说,没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同理,没在深夜思恋过辣味的人生,也一样不值得一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