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付远书
“原来我们平常书写的纸是这样制作出来的。”10月23日,作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题活动之一,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成都美尔研学承办的“巴蜀非遗少年行”第七站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50多名学生在传承人的带领下现场体验了抄捞纸张,感受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魅力。
四川省近年来是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的?
社会机构科学设计
非遗与研学相得益彰
作为第八届国际非遗节唯一的研学项目,“巴蜀非遗少年行”组织了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双眼井小学等成都市非遗基地学校的52名学生前往川渝一些地方开展非遗研学与交流活动。
记者了解到,承办方美尔研学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学项目。该机构曾联合成都艺术剧院把唐代成都音乐历史与唐宋元明清古琴音乐展演内容相融合,推出了“讲述成都音乐故事”,又试点打造了中华灯彩“家校社”共建共育的非遗教育模式。美尔研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巴蜀非遗少年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由研学导师与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共同完成。相比其他类型的研学游,非遗研学游虽然依托于非遗宝库,但也对课程体系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截至目前,研学活动已陆续在崇州、荣昌、自贡、泸州等地开展,课程在结合竹编、年画、彩灯等非遗技艺体验的同时,也注重孩子在生活能力、实践观念和动手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培养。
“社会机构能够应对不同的旅行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成立专业课程研究团队,效果很好。”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应鼓励、调动更多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努力拓展社会各界支持非遗保护的渠道、平台和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
社会参与比重加大
推动非遗生命力张扬
不仅是成都,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一方面是传承人主动“墙外开花”,另一方面社会参与的比重加大。
年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市揭牌。
凉山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介绍,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优势以及设计、推广等能力,携手北京服装学院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属于凉山的非遗时尚产品。
行业组织也在积极发挥作用。今年9月7日,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传统医药专业委员会、川茶专业委员会成立,吸纳相关非遗保护单位、生产单位、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产业精英等加入,为传统医药、川茶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非遗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表示,非遗保护工作任务繁重,如果没有行业组织介入,非遗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是悬空的。据悉,目前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整合这些力量,以各专委会为抓手,正在推动形成有利于保护非遗的环境,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激发社会力量潜力
川渝共同培育非遗品牌
第八届国际非遗节设计了包括“巴蜀非遗川渝丹青——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绘画展”、首届“新非遗新故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大学生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大赛等在内的多个活动,川渝启动联动品牌培育计划。
为共同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品牌,今年3月30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除将建立非遗保护协调新机制,共同推动川剧、川菜等两省市同根同源非遗项目的研究梳理和保护传承,同时还充分引导激发社会力量潜力,全面赋能“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卓有成效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性、整体性保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