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饮食背后都有文化,因为仅仅满足口腹之欲只是动物的原始本能罢了。就像到了北京一定要吃烤鸭,而吃烤鸭又最好去吃“全聚德”一样,吃的已经不是烤鸭,而变成文化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都小吃”的招牌开始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们一样充斥北京的街头巷尾,无论是在西单、王府井,还是在故宫、八达岭,“成都小吃”正代表着“民以食为天”的根本利益而越来越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数量之大,几乎不大可能统计出北京到底有多少家“成都小吃”,因为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店铺开张,虽然同时也有许多关门的这样的店铺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名称和口味单一,二是规模和档次偏低,一般营业面积不足平方米。虽然大多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因此显得平易近人而招来许多食客。祖国的心脏尚且如此,全国各地也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小吃”的泛滥,一来要归功于四川省人口众多,向全国各地输出了不少人才;二来更要归功于成都享誉已久的饮食文化。虽然很多四川人,特别是成都人都拒不承认这所谓的“成都小吃”,但是当食客们心甘情愿的走进店铺的时候,仿佛就离着心目中的美食之都更近了一些。成都无疑是个非常讲究文化的城市,尤其讲究饮食文化。“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那七次成为帝都,二千三百年一直坐不改姓,连城址都没有改变的悠久历史足以为文化的缓慢积淀提供充裕的时间。
成都为平原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以来就享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日照率少、云雾多和湿度大却是美中不足,年龄稍大的人在此气候下容易患风湿。但发现吃辣椒能够消痛祛湿、解除燥热后,蜀人从此安居乐业的同时,“辣”也成为并列我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的主要特点而为人所共知。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四川饮食文化的中心。俗话说:食在四川,味在成都,其地位可见一斑。早有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提到成都川菜的美味,历代文人墨客也竞相赞扬过成都的川菜,有些人名或诗句甚至成为菜肴的名称而千古流芳了。
川菜的确是四川饮食文化中的精髓,但成都的小吃则是四川饮食中的代表,小吃的历史最晚都可以上溯到成都解放前,先是各个大街小巷出现了提竹兜、挑扁担、边吆喝边叫卖家中制作的方便食品的小贩,后来生意红火的纷纷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并形成了成都小吃的典型特点,那就是这些小吃纷纷以开店设业的街道名称作为自己店铺招牌的名称,这种在地图上绑定坐标的办法不仅为了食客方便到达,更作为独一性保证其品质的“只此一家,货真价实”!像总府街的“赖汤圆”、荔枝巷的“钟水饺”、焦家巷的“马红苕”、洞子口的“张凉粉”、铜井巷的“素面”,还有九眼桥的“三合泥”和春熙路的“龙抄手”等等都曾是老成都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老字号就像北京的“全聚德”和“东来顺”、天津的“狗不理”一样,所贡献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文化。
成都越来越多的街头巷尾也已经被麦当劳和肯德基们占领,不用刻意学过经济学也会明白十块钱的汉堡比一块钱的豆花赚钱,这些麦当劳和肯德基们就像北京的“成都小吃”一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只不过前者背后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后者的背后是日益褪色,终将被挥霍一空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