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睁开双眼,脑子里就开始纠结一个世界难题:早餐吃什么?
下班后,朋友小聚,谈论的是哪家餐馆新添了菜品,谁家的串串让人撸得停不下来。
人生大事,除了生死,就是吃喝二字了,怎么能敷衍了事。
简单的未必寡淡,复杂的不一定好吃。
嗅觉与味蕾,一边合作,一边挑剔;我们的胃,一边接受,一边反馈。
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什么样的口味与嗜好,北咸南甜,东辣西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了中国层出不穷的美食。
一个人如果做得一手好菜,无论男女,都自带一份傲娇。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大厨。一边看视频,一边操菜刀,大概是家家都会上演的一幕大戏。
饮食与心情有关,满心欢喜,野菜也能吃出幸福感;
心情郁闷,也会像林黛玉那样“咽不下玉粒金药噎满喉”。
看汪曾祺先生的《一食一味》,扑面而来的不止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的乡土气息,故乡情结,和生活的自然乐趣。
汪先生介绍美食不是鲍鱼、鱼翅,不是熊掌、黄麂,而是豆腐、萝卜、野菜、家禽等家常菜。
也许只有家常菜才能抚慰我们的胃,才能让我们感知生活里的那种踏实感。
就说豆腐吧,平常到你几乎无须想起,它必须隔三岔五地出现在餐桌上。
年轻的时候,我上班的地方有一家川菜馆,一下子就让我喜欢上了麻婆豆腐。那种麻、辣、烫的味道很下饭,吃起来畅快淋漓,几乎停不下来。
后来因为脸上时常爆痘,才不得不有所收敛,实在馋不过,自己就照着食谱做一次。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豆腐的原味。
买一块豆腐回来,用水简单一冲,拿起水果刀切下来一片,不要任何佐料,直接用手拿着吃。
这种原味的东西还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萝卜、生菜等,我总是一边备餐,一边当零食吃,但现在的黄瓜与西红柿比小时候的差了些味道。
汪曾祺先生是“资深吃货”,再艰苦的条件也能找出大快朵颐的食品。
野菜就是其中一种。
我虽是长在乡下,但认识的野菜少得可怜,只认得马蜂菜,也就是书中写的马齿苋。
我的父辈们生活在三餐不保的年代,所以吃野菜是他们不堪回首的岁月。
我小时候的生活虽然也很艰苦,但起码能吃饱饭,就没有吃野菜的记忆了。
之所以认得马蜂菜,是因为家中养了一头猪。
在马蜂菜生长旺盛的季节,我每天挎着小篮子去地里挖。挖满篮子就回家,简单一剁,再掺些剩饭米面,搅和在一起,端给猪吃。
我家那头猪是准备过年吃的,想到过年能吃上肉,我下地挖菜的劲头可足了。
可真的到过年杀它的时候,我跑得远远的,心痛得直流泪,那年的猪肉吃得特别揪心。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养过猪。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竟掀起吃野菜的风潮。
说野菜的功效如何如何好,有的野菜本身就是一种药材,养生的人岂能错过。
春天一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挖野菜的人,我由于不认识野菜,就没赶这个时髦。
马蜂菜我是不吃的,这菜是猪吃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无论是炒、蒸、凉拌,我的内心都是拒绝的。
不过红薯叶、红薯梗、萝卜樱、榆钱、榆树叶之类的,我还是来者不拒的。
汪曾祺先生喜欢旅行,一生之中去过不少地方,寻一方美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天南地北的美食都被先生写在了书里,饿着的时候是不能看这本书的,因为越看越饿。
高晓声说吃东西也是文化,想想还真是的。
五千年的历史,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天斗与地斗,图的就是个吃饱喝足,衣食无忧。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实现了吃的自由。
谈吃,说起来好像有点俗,但我们乐在其中。
《一食一味》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谈美食的系列散文,一道道日常小吃,让人仿佛与一位老人在谈论今天想吃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好吃。
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让人感觉,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