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文图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国民政府搬到了重庆,推动了重庆美食特别是火锅的发展,人们把街头火锅搬进了小饭店,把铁盆换成铜盆增加了不同口味、调制了更多配料,适应更多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专门经营火锅的饭店越来越多,整个重庆江北的一条街上几乎全是火锅店。人们为了纪念这种从泸州小米滩传过来的吃法,就把这条街叫作“小米街”。每当夜幕降临,小米街家家灯火、店店菜香,一派繁华。来这里吃饭的不仅有劳工苦力,连政府要员、金融巨头、军人、商人、记者、作家也加入了吃火锅的队伍。
据说新中国国家科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也有一段吃火锅的佳话。年,著名剧作家丁玲过生日,郭沫若、夏衍等几位文人朋友请丁玲吃饭贺寿,当时郭沫若就选定吃重庆火锅。一听吃火锅,丁玲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火锅咋吃啊?郭沫若笑着说:你以为吃火锅是吃烧红的铁锅啊,我编个歌给你听就明白了。随即口占打油诗曰: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或煲肉片子,或煲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此后,在郭老的朋友圈里,每逢生日、聚会等高兴事儿总会吃上一顿暖暖的、饱饱的火锅,那“香你一辈子”永远留在了那个时代的记忆里。
我走中国在四川捱了两个月,我按照自己的嗅觉,寻着巴蜀文化的轨迹走完了四川的每一座城市,巴山蜀水、历史文化、川中美食、江上美酒给了我无数次的灵感,我写诗、作文,把记忆留在心灵的空间。近水走中国是传统文化之旅、博物馆之旅、诗歌之旅、散文之旅,同时也是艺术品之旅、美食之旅,四川的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麻辣鲜香的川菜让我欲罢不能,特别是那浓烈的火锅、沸腾的火锅、绵柔而劲道的火锅,那漂浮在空气中的又麻又辣的刺激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走四川的最后一站是德阳,珠海的朋友介绍了一位川渝火锅大师给我认识,他就是“一起撸川渝牛炸火锅”的全球总厨钟守全,在“一起撸”,我吃了一次走遍川渝、走遍中国最过瘾的一次牛炸火锅。
和一起撸全球总厨钟守全先生及董事陈基伟先生在火锅店门口合影
夕阳还在绵远河的上空徘徊着不愿意落下,河边的“一起撸川渝牛炸火锅”已经高堂满座了,空气中飘动着我走四川两个月来熟悉的麻辣香,这香味直接勾出了我的唾液。走上二楼,钟总在门口迎接我,那大多厨师标志性的光脑袋闪着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他给我介绍身边的朋友,有著名企业家罗军、资深策划人王爱华、著名登山运动员王诏等。
趁着还没有开饭,我和钟总聊起了火锅。钟总说,和中原美食文化比起来,四川火锅出现得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以鲜明的特点盖过其他火锅,成为火锅家庭中的宠儿。四川火锅的特点是麻、辣、鲜、香,他来源于民间,升华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群体涵盖之光,消费次数之多,是其他美食无与伦比的,他成为四川和重庆两地的代表美食。
那四川火锅和重庆火锅在口感和味道上有没有区别呢?钟总说,如果你不是川渝人你可能吃不出四川火锅、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区别,同样是麻辣,重庆火锅辣得刺激,辣得火爆,你看重庆人吃火锅时往往光着膀子还挥汗如雨,他们吃火锅像打仗一样投入,再加上川酒的刺激,更让重庆火锅火爆到极致。而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火锅则不同,同样是麻辣,但成都火锅油不那么多、味不那么重,大碟小盘,层出不穷,吃吃停停,停停吃吃,谈笑风生,所以人们说成都火锅是温柔一刀。
这位享誉中国美食大师谈起火锅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谈话中,他的眼睛闪闪发亮,充满着对四川美食的热爱、对川渝火锅的热爱。
我冷不丁地问道:那咱们的一起撸川渝火锅有什么特点呢?钟总笑了:我从事餐饮事业二十九年,我的足迹遍布中国,我在全国各地做川菜、做火锅、带徒弟,我的徒子徒孙已经超过十万人。我们伟大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以说是众口难调,但这么多年,我还就是调出来了。我们的一起撸川渝火锅,综合了四川火锅、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特点,火爆中有温柔,从容中有激情,精细中有粗犷……
(近水,名杨评号近水,安徽颍上人,曾经就读于安徽师大、深圳大学、清华大学,中文、新闻、书画创作、艺术品鉴定专业,作家、诗人、书法家、旅行家、艺术品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