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菜是中国四大主要菜系之一,在世界饮食业中很有影响。川菜馆遍布亚欧美大陆,吸引着从东方到西方不同国度的各阶层人士。
一、"天府之国"孕育的名菜
我国的菜系很多,在中华烹调技艺的百花园中,争香斗艳、平分秋色。这些菜系各具特色,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尽管水平不分高下,却可以分为菜系渊源的母菜系,和集百家之长的子菜系。后者如宫廷菜、官府菜、素菜,前者则以地方菜系为主,四川菜正是这母菜系之一,不仅自身发展着,也哺育了很多综合菜系。
地方菜系是在一定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于当地自然风物的特色,经过历史长河的磨炼而形成的。作为地方菜系中著名的一个,四川菜也正是在"天府之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水土、动植物物产下形成和发展的。
我们知道,四川四季常青,山川锦绣,物产极为丰富。有品类繁多的禽兽鱼虾,多种多样的蔬菜、瓜果。早在北宋,大词人苏轼作"春菜"七言诗,写了"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的佳句,记述了对四川产的诸葛菜、韭菜、荠菜、青蒿、珍菊、菠菜、白菜等的忆念。
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四川饮食物产也颇多诗颂,在《蔬食戏书》一诗中写道∶"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明朝文学家杨慎,在《升庵外集》一书中更详尽地记录了四川的饮食物产,句括川米、嘉鱼(丙穴鱼)、竹蜜、"芦酒"等等。正是这些方物特产。以及五花八门的土特产,如保宁醋、自贡盐、内江糖、永川豆豉、涪陵榨菜、郫县豆瓣、茂纹花椒、资中冬菜等等,培育了川菜的百味和乡土气。川菜的干烧、干煽、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自秦汉以来,四川就有"天府之国"之称,在历史上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四川菜系也正是在这一地理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川农业发展较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政时兴修的"都江偃"等水利工程,使四川农业发展很快。后来,东汉末期诸葛亮治蜀也繁荣了这里的经济。偏安一偶,蜀道之难,使四川免除了中原战乱的直接影响,也是四川能维持"天府"经济的重要原因。经济的繁荣、物产的丰富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饮食资源,还推动了烹饪的发展。据四川阳德出土的庖厨画像砖考证,早在东汉时期,成者一带烹饪已有相当水平。到了唐宋时期,有了"扬一益二"之说,即当时中国的经济,扬州第一,益州第二。益州即成都。这说明,四川菜烹饪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影响全国的大菜系了。元代的《岁华纪丽谱》曾详细地记载了宋元时期成都官府及民间的游宴,断言"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此时期著名川菜馆极多,仅据《川菜烹饪事典》所载的名店名馆,就有成都的长盛园、正兴园、秀珍园、枕江楼、楼外楼、姑姑筵,重庆的留春幄、陶乐春、桃园等达81家。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名店,广集名厨传艺,使川菜技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大见成效,四川菜还博得了五大洲人士的喜爱,川菜馆已开始走向世界,不仅美国、欧洲川菜馆很多,拉丁美洲、非洲、澳洲也开始设川菜馆。现在,川菜已成了有世界性影响的烹调艺术。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四川菜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它是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同中华文化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与其他地方菜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超烹饪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在东晋史学家常骤著的《华阳国志》中,除记叙很多巴蜀(今四川)文化、历史、物产、民俗、人物外,还记叙了江州(今重庆)的筵宴和川菜的特色∶"尚滋味","好辛香",特别是讲到富豪饮宴形式以及菜点受到关中的很多影响,清朝时,四川罗江人李化楠著的《醒园录》,是清代中叶较有名气的饮食专著。此书是根据李化楠宦游江浙时搜集的饮食资料手稿,由其子李调元整理并在四川刊印的。书中记载了江浙名菜、糕点等的制作方法,是近代川菜烹饪学习借鉴各地烹饪之长的代表作。其实,从古至今,川菜正是在借鉴中发扬自己的特色,完善自己的技艺的。川菜与各地方菜的最大交流,并成为中华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川菜名厨进军历代王都和经济繁荣的水旱码头大埠。这在历代各种文献中多有涉及,这里仅举一二。唐朝段成式在其所撰《酉阳杂俎》中,在讲到饮食时,曾记载了唐朝京都(今西安)王宫、豪族饮宴情况,其中川菜点已有一定份量。五代时期王定保所写的《搪言》曾记载了唐代贡举活动中,举子、文人在西安曲江一带饮宴的盛况,即历史上有名的"曲江宴",其中也有川菜入宴的记载。宋朝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则记叙了北宋首都汴京"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的盛况,其中还记叙了在汴京的"川饭店"所售的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等等,说明此时,川菜不仅进入宫廷,也早已成为市肆酒家饭馆的组成部分。到了南宋时期,川菜更打入了饮食烹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杭州,南宋吴自牧著的《梦梁录》中,在记叙杭州的"川饭分茶"店时,写道∶"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反映了宋代南北烹饪文化交流已达相当水平。这本书对川菜在南宋都城饭馆中供应的上百种菜点,也有不少记叙。到了元朝以后,北京成了首都,于是,这里又成了中华烹饪文化的交汇地,川菜也在这里继续得到了发展。
三、百菜百味麻辣醇香
四川菜虽然已融汇进中华烹饪文化的洪流之中,成为其牢固的组成部分。但"中国菜"的共性并未泯灭四川菜的特色和风格。川菜不仅有较高的烹调水平,还有很多独到之处。四川菜比较突出的特色是∶百菜百味、麻辣醇香、菜式繁多。这也是四川菜的传统风格。
1.菜式繁多,百菜百味。
四川菜品种繁多,包括时鲜大菜、小煎小炒、风味小吃,即超过千种。此外还有腌卤酱菜食品等等。在年出版的《北京饭店菜谱》中,有四川菜五百多种,约占五分之二。本书所列的三百五十种菜是精选的,但也已反映了四川菜的菜式繁多。"百菜百味"。以豆腐制品为例,就有麻婆豆腐、东坡豆腐、白水豆腐、清油豆腐、口袋豆腐、一品豆腐、三鲜豆腐、八宝豆腐,以及豆腐脑、各种豆腐汤、五香豆腐干、豆腐皮、酱豆腐、臭豆腐等等。而且豆腐菜出现时代相当久远。宋朝大词人苏轼,就在多首诗词中念念不忘四川豆腐菜,有"煮豆作乳脂为酥"的佳句,还有以他的号为名的名菜"东坡豆腐",传说是他创制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有苏东坡好食渍蜜豆腐的记载。清朝四川名士李调元更做有豆腐诗四首,描述了把做出豆腐看成富贵人的乐事,以及"豆腐搬成肉价钱"的盛况。豆腐虽然不是川菜独家烹饪材料,"麻婆豆腐"等确也是出类拔萃的四川名菜。因四川一年四季青菜不断、种类繁多,川菜中以青菜为主料的菜肴也是很多的。这也是川菜的一大特色,国际知名的四川泡菜,也是由此衍生的。用青菜烹调出来的佳肴,曾得到历代名人的赞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赠别贺兰钰"一诗中,有"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之句,表达了诗人对用岷山下产的芋做的芋羹的恋念。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春菜"七言诗,"元修菜"诗,"棕笋"诗,等等,也讲到了用这些菜烹制的美味菜肴。他在"雨后行菜圃"诗中,更有"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崧类羔豚,冒土出蹬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的佳句,把烹调食用芥蓝、崧菜,觉得象享用猪羊和熊掌一样。此外还发明了"东坡羹",即用诸葛菜,佐以米、生姜煮烂而成,受到称赞,并自作赞颂词赋多首。南宋大诗人陆游,还在多处记载这"东坡羹"。历史久远的川菜中,除豆腐、青菜类佳肴外,就是鱼类菜了。杜甫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之句,苏轼则在《馈岁》诗中,有"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句,描述当时鱼类大菜的壮观。在四川菜中,留有苏轼痕迹的佳肴很多,诸如东坡羹、王糁羹、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等。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是经常赞颂川菜的名士之一。他曾为重庆"星临轩"牛肉馆命名题字,为北京四川饭店书写匾额。年,在成都还曾题诗,盛赞川菜名菜"浣花鱼"。历代名人对川菜的评价,绝非诗人夸大之词,确实反映了川菜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2.麻辣醇香。四川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酸、甜、麻、辣、香五味都很突出,但以麻辣最为突出。辣味食品可以说人人尝过,但对辣味领略最多、时间最长的,还得数四川人。前已说过,在《华阳国志》中就已记载了蜀人"好辛香",即喜辣。不过,历史上四川人所好之"辛"(辣),是姜、葱、薤之类东西。在《吕氏春秋》中,曾把蜀郡"阳朴之姜"列为烹调好作料。川椒等四川产辣味调料,也受到《唐本草》以下十余种书、唐段成式以下很多名人的讴歌。但辣椒是清康熙以后传入的,到清朝中叶才作调味品。现在,一些人说川菜调味离不开三椒—花椒、胡椒、辣椒。不过,用辣椒调味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它在三椒中已居首位。川菜较广泛用辣椒烹调,已形成为一大特色。辣味的功能,不仅在于调动味蕾细胞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了全身的神经细胞。生物学家们说"辣觉是热觉、痛觉和基本味觉的混合",真是把辣味说透了。四川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辣椒有除湿的作用。自古以来"好辛香"的巴蜀居民,其钟爱辣椒的程度可以从种植广博和用于调味的普及来衡量。据不完全统计,不仅从晚清时起家家种,而且品种极多,达二、三十种。以辣椒为原料做成的豆瓣、辣酱、泡辣椒、蜜辣椒,更是遍及全川,农村几乎家家皆有。辣椒在四川的普及,带来了川菜划时代的变化。当然,真正善于领略辣的风味,做到辣而不死,辣而不燥,辣得适口,辣得有轻重层次,辣得有韵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现在的川菜,厨师略施技艺,香辣、麻辣、酸辣、咸辣、微辣等等就各有不同,蒜泥味、陈皮味、鱼香味、家常味、怪味,都有辣的功劳。这样看来,"辣"怎么能不成为川菜的一大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