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老菜谱三十年二毛把美食当作一门学问

03:11

封面新闻记者薛维睿

今年五月,“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博物馆举行的美食菜谱类文献展览。文献展品全部来自中国饮食文献收藏家二毛。

川菜文化大师胡廉泉观展后说,“二毛研究美食,是把美食当作一门学问。”作为著名诗人、美食家和《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这个展览让大家更了解到二毛美食研究者的身份。

二毛收藏的部分菜谱

“我在重庆、成都、北京开了30年餐厅,研发创意了30年的菜肴,阅读了无数美食的书籍,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但直到面对这些传统老菜谱,我才真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二毛来说,研究传统菜谱是挖掘、传承、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正是老菜谱和老师傅让如今创新传承菜肴成为可能。数十年在这些老菜谱中细细追溯,二毛从中看到了中国美食发展的脉络,感受到是饮食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以及一代代的传承和延续。

二毛,原名牟真理,著名诗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

中国历史上首次菜谱文献展

为了这次美食文献展,二毛重新梳理了自己近30年的收藏,从中择选出从明清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本菜谱文献,以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为主要线索,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美食文化(菜谱)的历史、变迁与美食文化的发展。

以美食的历史发展为序,文献展划分为明清、民国及建国后三个类别。藏品中时间最早的来自于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明末清初达到第一个高峰,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直到60年代饮食文化受到打压。”

展览特设四川文献展区

在二毛收集到的60年代以后的文献里,有数量不少的油印菜谱,这些非正规出版的文献菜谱让他深为感动,“在被压制的年代仍然暗流涌动,这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倔犟和不死。所谓中国美食不灭,正是得益于几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极富生命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不久后的80年代,饮食文化得以重新发展。“和诗歌、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在这个年代的总爆发一样,传统饮食文化也以崭新的色、香、味、形、器、意呈现。”对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烹饪大师,以及他们对食谱和食史的撰写和口述,二毛认为是“真实而有见地”的。

菜谱收集止于80年代(90年代特别优秀的收了极少部分),二毛认为,90年代中后期开始,菜谱传抄日益严重,普遍缺乏原创性,以致这以后绝大部分的菜谱没有收藏价值。

民国、明清文献一角

从“吃货”到行家

二毛对美食的兴趣始于童年。二毛的母亲是民间做菜高手,以至于他从小特别“好吃”。母亲告诉他,喜欢吃就要学着做,只有你才是最知道自己口味的。

于是从八岁开始,他便跟着母亲学做菜。学的第一道菜是回锅肉,其中的独门秘方是醪糟汁,“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醪糟汁和豆瓣酱、甜面酱及泡姜泡椒在高温中的相拥搭配,会让回锅肉的味道更加鲜艳美妙”。这道“毛式回锅肉”至今仍是他的拿手菜好菜。

美食一度只是爱好,朋友们在家聚会的时候,二毛总是掌厨的那一个。做得多了,朋友怂恿他,这么好的手艺不如开个餐馆。年,还在教书的二毛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也开启了他专注于美食的人生。

80年代末期,二毛开始收藏老菜谱。这种收藏在最开始是无意识的,只是在逛旧书市场的时候会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