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宴,法国菜的影响力就出来了,而且是真金实银的那种有地位。
法国菜的特点是浪漫、优雅和精致,同时就餐的仪式感特别强,品味之高颇受全世界的认可。
法国的国宴,自然是法国菜了。
但英国国宴,就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筹办的那种,里面竟然会有不少法国菜,是本地食材法国做法。
因为英国的美食……你们懂得。
所以,他们的国宴,脸也不红地就选了别国的菜肴上桌,就连菜单都把法语搬了进去。
欧洲这样也就算了,竟然在亚洲这边,也有向法国菜低头的。
比如一向以文化输出极强的日本,在自家的国宴上,就有过拿法国菜来招待各国的贵重宾客。
但在我们中国这边,就不会有是否要借鉴他国菜系的烦恼了。
因为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吃货素养水平,不允许也不可能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中国,有大的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但更多的是小菜系,那些数不清的地方菜。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场国宴上,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宾客,周恩来总理很快就敲定了淮扬菜来招待这些客人。
淮扬菜咸甜适宜,口味上南北皆宜,是当时打败其他主流菜系的主要原因。
而其他菜系被出局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当时的它们不适合当时的国宴。
(注意是当时,美食改良什么的这是后话了)
虽然那时候的新中国国力还比较弱,老百姓也是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
但国宴,非同儿戏,特别是对我们这种爱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来说,让客人吃得美味,吃得开心,那是深入到每个人骨髓里的基因。
再说了,国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首要表现,外交无小事。
法国美食家布里耶·沙瓦郎就说过,“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
与此同时,国宴也是仪式感最强的宴会。
在种种考量之下,早期国宴在菜系选择方面,从口味上,就首先排除了主打麻辣的川菜和湘菜。
因为对于外国人来说,麻和辣是大忌。
其次,鲁菜和徽菜比较重咸和重油,因而它们就没有出现在早期国宴的餐桌上。
当然,还有食材的限制,那会儿的外国人不吃姜和葱。
同时还要考虑清真、素食和过敏这三大难题。
让宾客吃得舒心、健康,这是必然要做到的。
大家也知道,外国人过敏的事情很常见,他们的过敏原比较多。
常见的乳糖不耐受、麸质过敏、坚果过敏、豆制品过敏以及甲壳类海鲜过敏等。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价格的限制。
而一直被认为比较精美且美味的粤菜,在当时就因为做法复杂,费时费工且成本高,名贵海鲜超配额而遗憾出局。
结合前面说到的其他限制因素,早期的国宴上,粤菜会被出局,原因是很明显的。
而闽苏浙这三个菜系则成为了理想之选,因为口味清淡,少糖少盐,比较回归食物的原味。
这里面,周恩来总理最后敲定了淮扬菜作为开国第一宴的菜系选择。除了口味适合的原因,还有是自古以来,淮扬地区的文化底蕴浓厚,出了很多的“文人菜”和“士大夫菜”
这就很符合外界对国宴的认定。
早期的国宴菜单,更多是按照我们中国人自己对待客之道的一贯看法来制定的。
山珍海味之类的燕窝、鱼翅必不可少,特别是贵重宾客来访的时候。
最开始的国宴在钓鱼台国宾馆等场所举行,菜单还未固定,后来才定下的四菜一汤或是三菜一汤。
而早期的时候,国宴的厨师们个个都是高手,他们觉得菜太少了,准确来说是硬菜太少了。
他们觉得施展不开自己的功夫,于是自作主张地在主菜前加了“四小炒”。
不过,这个做法却被周恩来总理批评了。
总理说:“国宴突出的是政治,你们不停上菜,就干扰了国宴本来的庄重感!”
总理的严肃批评,让大家对“国宴”的定义更好地拿捏了。
可是,一味按自己的想法来办国宴,总会有格格不入的地方。
因为国宴的本质还是和世界交流的一种,我们的想法代替不了其他地方宾客的idea。
比如规模这方面,我们早期的时候,浪费的太多了。
当我们动不动就摆几十桌接待外国贵宾的时候,富裕起来的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做。
而是精打细算,菜单不搞太多花样,香烟都是按支分配的,不搞浪费那一套。
所以,我们这边的宴会标准也是一直在往下降,其实就是在向外界看齐,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待客标准。
除了菜单的变化,还有酒水。
国宴少不了白酒。
“龙井茶、茅台酒和中华烟”是早期的国宴标配,但随着礼宾改革的深入,它们被换成了葡萄酒和啤酒、矿泉水等。
国宴听起来高大上,但里面的菜大家都能吃得起。
每位宾客为50-60元,少数极重要的宾客是80元每位。
但不是所有国宴都会被一致对待的。
比如尼克松访华破冰那次,国宴团队就提前了两个月做准备。
为了一道竹荪鸽蛋汤,厨师们找遍了全京城的鸽子蛋。
上了鱼翅,但在答谢宴的时候美方就提出了不要再上鱼翅了,因为那个时候就要考虑动保组织们的看法了。
虽然撤掉了鱼翅,但为了补上另外一道更有分量的菜,他们想到了银耳。
那会儿的银耳还只有野生的,十分稀缺。于是大家又是满京城地找,最后在同仁堂找到了药用的银耳,这才救了急。
国宴举办的越多,大家的经验涨得就越快。
要想招待好客人,最必要的一点就是,从客人的角度出发定制菜单,考虑重要宾客的口味,年龄以及身体情况,特别是宗教信仰。
有针对性的菜单能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好感。
所以,国宴上宾客们大多都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一道美食。
里根总统是佛跳墙,西哈努克是砂锅狮子头,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则是特意要求吃一回中药膳食。
这么多次体贴到位的安排之下,也有偶然事件发生过。
年的9月,萨摩亚的国家元首访华,当晚的国宴虽然考虑到了客人的口味,但多是以“汤”为主。
你们也知道的,重要场合的美食,都是一两口就吃完了。
那一晚,对于萨摩亚的客人来说,这些汤汤水水虽然美味,但是并不能填饱肚子。
(侧面也说明了这些客人太实在了)
因为他们习惯了吃淀粉含量较高的面包果、芋头等薯类,吃完国宴后才个把小时,他们就饿了。
忍到10点,元首的副官来到接待室,询问可否给他们弄点芋头和啤酒,并表示他们晚饭没有吃饱……听到这,我方接待人员赶紧搬来了啤酒,但因为临时找不到芋头,就只好拿面包和香肠给客人充饥。
后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该元首访问我国南方的时候,我们给他们备足了煮芋头、烤芋头以及其他的点心。
这回,他们终于满意了!
但更多的是被中国菜征服的客人。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陪同的还有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据说,在来中国之前,女王只了解过粤菜,但她本人觉得粤菜有点油腻,而且有自己不喜欢的菜在上面,但又不得不吃。
所以大家都比较担心女王喜欢的中国菜口味,因此有关部门制定了菜谱的标准:贵精而不贵多,菜式要清淡,加素食和水果。
而为了此次中国之行不闹笑话,女王和丈夫在白金汉宫专门练习了如何使用筷子。
抵达中国后,女王在钓鱼台开始享受最地道的中国美食。
菜单比较不一样,有汽锅花菇汤,葱炒牛肉、香橙鸭子、茄汁鱼片、凤尾虾、梳子黄瓜等。
英国女王是第一次吃这么地道的中国菜,听完我方的介绍后,就一直吃饭。
全程不怎么讲话,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都在认真吃东西。女王吃得很香的模样,给我方接待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的正式国宴上,“佛跳墙”又彻底征服了她的味蕾。
年,她那次来华访问是很成功的,双方签了16个大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宁波北仑钢铁综合企业,投资额达40亿美元。
她不仅大方借游艇给英工商界人士来促进交流,还在访华结束回英国之后,成功让妹妹玛格丽特公主对中国动了心。
第二年,她就跟着姐姐的步伐,带着一对儿女来访了中国。
有趣的是,在游玩桂林的时候,公主的女儿一口气买了3个热水壶!
而公主的儿子更接地气,不仅一次买了12个普通中国人吃饭用的碗,还买了一把鸡毛掸子,并认为“这是在中国买到的最好的商品”。
其他英国陪同来的宾客还买了当地的草帽。
真的,即便是那个年代的贵族,也逃脱不了对中国小商品的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