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江椑木镇千年古镇放异彩传统文化写新篇

中华志愿者网讯(张磊徐铭姗记者梅亮梅吉雨)这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拥有年建镇历史的古镇,素有“书画之乡”、“歌舞之乡”誉称的地方。

这是一方充满希望与投资的热土,地处成渝经济区中心内江市东南郊区,有雄踞川南“第一门户”,素以“蓉城第一关”美誉。

这是一块含金量最重,集娱乐、饮食、地域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金字招牌,赢得南来北往的旅客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如何传承千年古镇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椑木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娱乐文化:是椑木镇的“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记者一行慕名去内江市椑木镇采访。一路上,这座千年古镇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引发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椑木镇政府张磊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对这座古老的蓉关驿镇进行了采访。

“娱乐文化是椑木镇的‘魂’”!陪同采访的张磊先生说道。他指出,川剧座唱、元宵灯会、春节彩游都是椑木镇传统文化的重头戏。

图:每年春节都要举行彩游活动。

据了解,川剧座唱是椑木镇最早的民间川剧自发组织,在清末民初形成规模,主要演唱胡琴、高腔川剧,一般在茶堂座唱。年之后,陆续成立了“鹤鸣”俱乐部和“文英”俱乐部,两个俱乐部的演员均有40-50人的规模。

元宵灯会,这是椑木镇历代以来的民间文化传统习俗。每年春节,群众自发组织灯会,有大(小)龙灯、狮灯、牛灯、蚌壳灯、白鹤灯、踩高跷、转灯(旱船)、水(火)流星;锣鼓喧天,鞭炮连天,人如潮涌,夜夜烧灯聚会热闹非凡,形成了椑木镇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图:龙灯狮舞表演现场。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椑木镇春节彩游活动最热闹的日子!”椑木水厂的甘在银老总说道。据悉,这一天,椑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都要出席,镇上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彩游表演队伍,有龙灯、狮灯、彩船、腰鼓、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向镇区内人们拜年,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每年还亲自参加“画龙点睛”的活动,把彩游活动的氛围推向高潮。

图:为狮子点睛。

值得一提的是:年10月椑木镇文化站成立,先后开展了图书阅览、评书、茶园、故事书、棋牌、球赛、集体舞、书画、照相、民间艺术表演等各种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活动项目可供选择。

年,椑木镇政府还成立了“歌舞之乡”领导班子,镇长杨忠担任组长,每年政府还要拨付一笔资金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年经内江市文化局批准,椑木镇被命名为“歌舞之乡”。从此之后,椑木镇的娱乐文化活动成为了全镇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

饮食文化:是椑木镇的“根”

“当你来到椑木镇感受了娱乐文化的快乐之后,一定要到镇上去品尝板板桥油炸粑的滋味,领略一下饮食文化的风采”。曾经在建设村当过村支部书记的吴太金如是说。

图:板板桥油炸粑第七代掌门人门源与记者亲切交谈。

众所周知,远近闻名的板板桥油炸粑,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一种老幼皆喜食用的糯米类油炸传统小吃,主要原料用酒米、绿豆等组成,其制法是分别浸泡、蒸煮、碾粉、成坯、包心,将糯米泡软蒸熟,再把糯米饭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小团包进豆沙。豆沙以赤豆为主要原料,掺进食盐、花椒粉为佐料,然后将糯米团压成饼状,放入滚沸的油锅内炸2-3分钟成金黄色即可。

其特色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据说此小吃最初由椑木镇板板桥头一小吃店首创,并大受欢迎,行销至内江城内,人称板板桥油炸粑。

图:“廖血旺”第三代传人廖敏(中)接受记者采访。

大家知道,上世纪80年代,椑木的“南瓜桥廖血旺”与资中的“球溪河鲶鱼”、重庆的“来凤鱼”,并称为成渝路上的三大名菜。此店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廖血旺”的品种有十余种,麻辣血旺、酸辣血旺、鱼香血旺、肥肠血旺、毛血旺、荤血旺、三鲜血旺等,最有名的就是麻辣血旺,其最大特点是血旺新鲜,老板每天去屠宰行“接”新鲜的猪血,拿回来自己煮制,而不是去买成品血旺。

“别的地方都是血旺切块,而‘廖血旺’则是切成大片,久煮不烂也不会老,深红却不失鲜艳的一盆血旺端出来,香辣味早已飘散开来!”“廖血旺”的第三代传人廖敏如是说。朋友:当你拈起一片又薄又大的血旺时,入口的第一感觉是烫和鲜,麻辣香味含在嘴里,真是巴适得很。

图:鲜哥兔老板林成生向记者介绍情况。

在椑木镇吃油炸粑、廖血旺之后,还有一道四川名菜跳水兔等着你品尝。跳水兔属于川菜系,具有鲜嫩、微辣、香酥可口的特点。主要原料是兔肉,用兔子一只,葱数根,少许花椒及调料等,将锅烧热,放入三两菜油,油锅将大蒜、生兔肉倒入锅内,等开锅后,放入适量的盐、味精、料酒等。

据悉,椑木跳水兔是由椑木镇光荣村1社林成森于年自创的,他制作的跳水兔集四川麻辣口味于一身,又兼活兔点杀的特点,兔肉鲜嫩,加之制作过程快,从活兔点杀到制作完成只需六、七分钟,口味极佳。近年来,慕名前来品尝的食客络绎不绝,堪称椑木镇特色菜之一绝。

地域文化:是椑木镇的“宝”

椑木镇在得名之前史称“稗木镇”。据传说有两种说法,均流传于民间:一说玉屏山右侧的石碑旁,长出一株遮挡住碑文的树枝,实形如枣,人们俗称“野红枣树”;二说石碑久而不倒塌,碑坯上长有一株树,势茂喜人,果似球而赤黄,形如杏,人们泛称“木树”;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两种树,综合两种说法,取“椑”的“卑”,加“禾”旁,故取名为“稗木镇”而流传。

那么,椑木镇又因何得名呢?据《内江县志卷一古迹》记载:“椑木镇原名稗木镇”。明代设关,当时关署名为“椑木镇巡检司”,位于“稗木镇”南沱江岸,地名黄荆坝。因陈鹤鸣立关时,将“稗”的偏旁“禾”误记为“木”,故椑木镇溯明代设关相沿而由此得名。

椑木镇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成渝经济区中心内江市东南郊区,地处沱江中游东岸,与内江市中区乐贤镇相望,雄踞川南“第一门户”,素以“蓉城第一关”著称。

图:眺望椑木铁桥。

据现存史料查明,镇志可上溯至唐咸通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该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仅光绪二十九年(年)就有椑木镇举人曾继仁等2人、秀才李宗立等11人上榜。清末秀才张仲孝,历任成都、重庆地方审判厅厅长。民国时期平民作家刘师亮,化笔为枪,抨击黑暗伸张正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至今仍为人传诵。尤其是中共地下党员廖恩波,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发动工人罢工,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宁死不屈英勇牺牲;工程专家袁公鼎任成渝公路总工程师和椑木铁桥桥墩顾问,他创建四川酒精厂,以“漏水”为原料,生产出高纯度酒精代替汽油,为家乡做出了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椑木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成渝铁路从东依镇而过,尤其是成渝高速公路从镇西穿越,在椑木开设有进出口站,西上成都公里,东下重庆公里,镇辖10多个村全部通公路。现在椑木镇工业经济形成集群,全镇有规模以上企业1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多亿元。另外,椑木还是四川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每年完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

图:佛教圣地龙觉寺。

“说起椑木镇的地域文化,一定要到风景如画的龙觉寺看一看!”椑木书画协会会长邱波说道。龙觉寺背倚鸟云山,而临沱江与逆流溪汇合处,该寺庙始建于初唐,后为兵火焚毁,屡经修复,寺中天王殿前正中曾供奉一尊铜铸菩萨像,不同于一般寺院供奉的泥塑金身佛像。据悉,龙觉寺现在的建筑物多为年时增建,佛像庄严、庙宇清雅,颇似盛唐风韵,为著名佛教圣地,至今仍香火鼎盛。站在龙觉寺高处凭栏处眺望椑木铁桥,这座解放初期修建的铁桥长几百米,距江面几十米,视野开阔,是一处不可多的观景点,早晨观日出,傍晚观日落,场面宏大壮美,隔江遥望天苍茫,峦山重叠,景色绝美,是游人不可不去的地方。

椑木镇的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今天,椑木儿女正在谱写城建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农业稳镇的壮美诗篇。正如椑木镇党委书记周久明所说:“明天,椑木镇将建设得更加美好;明天,椑木镇人民的生活将过得更加幸福。我们将传承和弘扬椑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谱写椑木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