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背景下,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促进成都市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村产业能级,对当前发展现状展开行业分析。
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从宏观层面构建错位发展格局,从中观层面形成梯次发展态势,从微观层面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对促进成都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01
成都乡村产业融合特色挖掘、联动发展和项目支撑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宜居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由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涉及面广、主体多元、组织复杂等一系列原因,产业深度融合仍有待突破。
■特色挖掘不足,同质化明显
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特色挖掘力度不足,产业类型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农民增收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
■联动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滞后
镇级节点产业能级不足,人口、产业、信息集聚能力有限,产业融合缓慢。同时,受限于道路交通网络和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大部分村产业融合发展滞后,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项目支撑不足,发展能级不高
成都大部分农业产业融合项目规模小、能级低、布局较分散,产业规模效应未充分体现。
▲至年底成都市国家级农业园区及产业强镇建设情况(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站)
02
以上海为例,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上海以镇域“一镇一业”主导产业融合,挖掘特色资源,探索差异化发展。青浦依托金泽镇原生态水乡资源,建设混合型多功能社区,打造“华为小镇”;而枫泾镇则依托“一人一树一故事”的文化特色,以科创、文创、农创牵动产业培育,打造科创小镇。
以连片联动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宝山罗泾镇打造长江口“五村联动”,基于特色化融合路径,推动各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互联互通,以功能互补、空间联动合力助推产业融合升级。
上海以项目为抓手,聚焦产业水平提升、农业信息化、产业融合、农田水利建设、科技支撑能力等9大类项目,梳理论证42个重点项目,解决发展瓶颈,引领农业产业融合,推动能级提升。
从上海的经验看,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格局,需要综合统筹各项资源,以项目为依托,重点挖掘不同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
03
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在新发展背景下,市工程咨询公司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发展能级的发展思路是:按照国家、省、市乡村振兴规划确定的重点,把握宏观、着力中观、落地微观。
首先,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以旅则旅、宜综合则综合"的错位发展原则,走差异化特色融合发展道路。
其次,推动形成"中心牵引、片区联动、多点支撑"的乡村产业融合梯次发展态势,实现以点带面,梯次联动发展。
最后,以项目为载体,精心谋划,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完善载体搭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产业能级。
▲成都市农村产业融合基本思路
■宏观层面:构建错位发展格局
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在以都市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片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以规模化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发展农产品"产销加、贸工农"一体化。在具备工业发展基础、交通条件较好,以综合发展、先进制造为主要功能的片区,发展农产品"产销加、贸工农"一体化,构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对接的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推动川菜、调味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促进工业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向精(深)发展,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
发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新产品。在以都市农业、现代服务和生态涵养为主导产业的片区,深入挖掘农业旅游、生态价值、乡村文化等特色资源,培育新功能新业态新产品。
推动产业融合有序衔接。在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心城市联系更为紧密,以综合发展和先进制造为发展方向的城乡交接地区,围绕服务中心城市发展,承接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推进产业有序衔接融合。
■中观层面:形成梯次发展态势
强化中心镇"中心牵引"功能。立足片区主导产业,围绕发挥中心镇要素聚集和中心带动作用,将中心镇打造为推动片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极。根据特色资源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引导相关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以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为导向,推进高能级产业融合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链条、层次和规模。
强化村级片区"片区联动"功能。立足不同村级片区区位、资源、环境等发展基底,形成联动性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联动融合发展。整合片区内各类可联动发展的产业,合理确定主导、优势及配套产业,根据产业特色科学设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条延伸。保证优势产业的联系效应与带动效应,实现相关产业的合理分布与适度产能。
强化中心村"多点支撑"功能。围绕发挥各中心村在片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依托特色资源,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工贸专业村。在现代农业等方面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引导直接服务种、养殖的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低温直销配送等向中心村聚集。在乡村旅游等方面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引导民宿、特色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向中心村聚集。推进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富有个性且彼此联动协作的特色专业村。
■微观层面: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牵引。围绕发挥农业园区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主阵地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布局一批现代农业园区。
以完善产业载体搭建为保障。围绕打造具备"一区一品、一区一韵、一区一景"的宜居宜业宜游发展样板,谋划一批以规划引领、特色突出的产业融合示范片区。重点解决中心镇(村)、产业园区、林盘和乡村旅游景点等外连路等级偏低、路网布局不合理、与干线路网连接不畅等问题。在道路沿线,重点以中心镇(村)的农业园区、林盘绿道等为载体,完善"农业+"产业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民宿餐厅、商业网点、物流仓储、停车场、标识系统等服务设施建设。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围绕统筹片区镇村闲置农房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布局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鼓励片区内的多个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引进规模经营大户和知名企业,联动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
...........................
坚持差异化的特色发展路径,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深入挖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策划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保障支撑、示范突破作用的项目,引导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整体构建协同联动的产业链条和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能级。
█供稿: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图源:部分图源红星新闻
█编辑:集团办公室(党委办)公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