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辙印刻辉煌。五年岁月如歌,四川文旅扬鞭策马,取得了一系列不凡成绩。
从历史的车辙回望,四川文旅“十三五”发展澎湃昂扬:诗和远方实现“牵手”,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征程;首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首评天府旅游名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增至15家,智慧旅游建设进入5G时代,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之下实现逆势复苏。这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中西部第一个旅游总收入过万亿元的省份,居全国第4,实现了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向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更近一步。
从历史的车辙回望,四川文旅“十三五”成绩单鼓舞人心: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年的.21亿元增加到年的.28亿元,年均增速超10%;全省旅游总收入从年的.57亿元增加到年的.32亿元,年均增速16.9%;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吸纳超过万人就业,累计带动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五年间,四川文旅发展百舸争流,形成了一波新态势,结出了一篮新硕果,开启了一段新篇章,打造了一批新品牌……风帆正扬,四川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征程中大步流星。
新态势
全省形成文旅经济竞相发展生动局面
难忘的年,四川文旅书写了一份别样的答卷。经历年初文旅市场受疫情冲击“停摆”、文旅产业亟待恢复等重重困难,四川文旅实现逆势复苏,10月全省旅游总收入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转正”,全省文旅市场开始逆势上扬,以“领头羊”角色继续领跑中西部。
稳中有进,繁荣向好,这是四川文旅“十三五”收官之年的精彩答卷,更是四川文旅发展新态势的缩影:全省上下已经形成文旅经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新态势得益于顶层设计的统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四川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十三五”期间,四川文化和旅游通过制定出台《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年)》《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等“1+1+2”系列重要文件,四川完成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顶层设计,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指明发展方向。
新态势得益于发展合力的凝聚。年,四川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筹备召开文旅发展大会,建立每年举办1次全省文旅发展大会和地方申报竞争承办大会的长效机制,首次开启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十三五”期间共评选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20个、候选县30个,开创了文旅经济发展的“四川模式”,引领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态势得益于新消费、新场景的培育。创新推出成都“夜游锦江”、乐山“夜游三江”等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以及漂流主题营地、森林康养营地、自驾车营地等29家。运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并正式上线,获评年度全国数字文旅创新发展案例。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实施“川人游川”计划,启动“春回天府·安逸四川”文化旅游季活动,推出了项文化旅游重点活动,发布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充分释放本地消费。
新成果
文化事业建设蒸蒸日上
回望过去五年,四川非遗文化生命力旺盛,文艺创作多点开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有力。其中,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扬琴、道明竹编、峨眉武术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彝族火把节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启动了对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这五年间,众多艺术精品迎来高光时刻。舞剧《努力餐》和舞蹈《永远的诺苏》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新川剧《草鞋县令》《苍生在上》《尘埃落定》等面世,《巴蜀山水画叙论》专著出版……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达个,成立四川艺术基金,年启动申报、立项资助86项,艺术创作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组织的“四有”格局已初步形成。
这五年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迎来喜人势头,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创流动博物馆,用大篷车把文物拉到“三区一基层”(即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及基层群众),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百舟竞渡迎端午”“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传统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各地创新建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书房”、24小时阅读书屋等,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突破个。同时,旅游“厕所革命”创新试点“厅+市”合作共建模式,截至年12月,已建成旅游厕所座,评定A级旅游厕所座,覆盖全省家A级旅游景区。
这五年间,四川文物保护水平稳步提升,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国家文物局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深化四川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广元千佛崖、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罗家坝遗址、尧坝古建筑群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余项,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处,居全国第6;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处,居全国前列。
此外,在实施旅游扶贫示范工程期间,全省涌现了以昭觉县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中法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全省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县)32个,累计带动个贫困村退出,24.58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新篇章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过去的五年,四川文旅产业悄然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组数据可以凸显四川文旅产业的发展质效:五年内,全省共推进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其中纳入省级重点推进项目53个。优秀文旅龙头企业与文化产业园区两翼齐飞,实现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文化产业园区聚集辐射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家。全省各市州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启动实施了东坡宋城、遂宁观音文化产业园、自贡彩灯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华侨城彩灯大世界、成都融创文旅城、绵阳方特东方神画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竣工投产,眉山文宫枇杷小镇、泸州大旺竹海旅游度假区、乐山恒邦峨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文旅产业正实现转型升级。截至年9月,全省累计旅游投资.4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近两倍。
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四川围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签署了《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启动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等活动,成立了“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大渡河风景道联盟”,为巴蜀文旅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同时,四川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建设,搭建了互联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服务平台,成立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联盟。
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成效显著,成都的手机游戏、数字音乐,绵阳的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业等发展迅速,四川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大动漫游戏产业中心。年,全省实现音乐产业产值约亿元,占全国的15.8%,同比增长15.2%,居全国第五,成都成为“中国音乐第四城”。
首次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普查,摸清了资源家底。截至年12月,全省已入库文化资源.74万个,旅游资源24.56万处(新发现新认定旅游资源6.53万处,其中五级旅游资源处);探明旅游资源处以上的县(市、区)个,丰富的资源储备为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新品牌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引领凸显新效应
年底,“丁真现象”成为四川年度文旅营销范例。让四川文旅亮点、热点持续输出——“丁真”“名导说名县”“熊猫小屋直播间”“遇见非遗”等主题活动,“省委书记邀你安逸走四川”“安逸走四川”“四川4月免门票景区名单”等9条话题登上热搜,浏览量频频过亿。
一条条“热搜”的背后,是四川特色文旅新品牌形象的不断刷新。年,四川全新发布新版文旅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简单口号的背后,是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历史人文积淀。随着“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品牌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天府旅游名县成为金字招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年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文旅经济对当地税收贡献率达15%以上,文旅产业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吉祥物“安逸”熊猫面世,受到社会各界喜爱。“名导说名县”、“四川文旅新发现”、《我的家乡好安逸:百城百味·百人百艺》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国内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四川提出培育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蜀道”“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遗址”“大草原”等十大文旅品牌,品牌范围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个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县(市、区),区域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的91.8%。近日,四川正式印发了《四川省“十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方案(—年)》,十个文旅品牌均建立了联盟,实现抱团发展。
核心品牌要素进一步丰富的同时,区域性目的地品牌成为重要支撑。四川依托全省性文旅节会活动,结合各市(州)、县(市、区)优质资源,推出资阳安岳柠檬、南充仪陇剪纸等消费类文旅品牌,涌现宽窄巷子、锦里、自贡灯会、青神竹编、绵竹年画等一大批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积极推动都江堰市、峨眉山市、青川县等8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川军”品牌更上一层楼,大力培养旅游人才,推动文旅专家向文旅名家转变,目前我省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文旅人才共有余人。
“走出去”+“请进来”,持续提升四川文化旅游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第22届全体大会落地成都,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会员国代表参会。实施“巴蜀文化艺术全球推广计划”“熊猫走世界·美丽四川”“熊猫家园·美丽四川”“川菜名馆与四川美食之旅”等大熊猫主题活动,陆续在重要客源国开展,覆盖人群超过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