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通讯员赵富生
仲夏时节,漫步于崇信乡间小径,山披新翠,花香袭人;城区街巷芳草如茵,绿意盎然。
近年来,崇信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生态与经济互促共赢,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崇信县共有林地面积.34公顷,新增造林面积20.3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3.11%,全县森林覆盖率36.04%。
绿意融融的崇信县。
林在城中
“这几年城区的变化大,公园绿地多了,有山有水处处是景。”每天坚持晨练的崇信县滨河路社区居民位继萍说。
汭河蜿蜒,绿树掩映,繁花似锦,城区的绿色“蜕变”,并非一日之功。
“增加绿量,会吸附更多的尘埃和有害气体,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崇信县林草局局长张继珍介绍,县里立足山水特色,大力实施城镇增绿添景工程,点、线、面结合,乔、灌、草相间,先后实施了县城北入口、西入口、环城西路、原沿线等一批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着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绿色之城、美丽之城。
城市的绿色主色调一经绘就,便向四面不断延展。面山绿化是崇信每年春秋两季植绿的重点。通过全民参与,全域推进,使城区南北面山焕发新颜,构筑起绿色屏障。
“近年来,县里围绕增强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大力实施面山绿化工程,高标准建成了西坪山等4个万亩造林示范点和湫浥沟等10个千亩造林示范点。”崇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浩霏介绍说。
在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中,崇信县同样注重绿色通道建设,先后建成省道线、崇白路、崇大路、线新建路段等道路景观带15条,构建起相互贯通、扩绿添景的生态体系。
崇信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也不遗余力。目前,全县建档在册的古树名木就有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厚重和源远流长。
枝繁叶茂的古树。
城在林中
青山拥碧水,花海绕城郭。崇信从传统的“绿意盎然”变得“色彩斑斓”,绝非偶然。
“县城建设要突出山水特色,打造文化之城、绿色之城、养生之城、诚信之城、创新之城,建设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精致城市。”县委书记张拴会在调研全县城市更新行动时说。
谋定而后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全县“三荒造林”、景观廊道、美丽乡村绿化等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绿色锦缎徐徐铺展。
在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中,崇信县坚持城乡一体、水系连通,不断拓展绿地空间,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到户,着力打造“黄土高原最美乡村大公园”。目前,全县建成森林小镇1个,森林人家6户,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6.6%。
与此同时,崇信做足水生态“文章”,实现了以水润城、涵养生态的综合效应,使不少珍禽鸟类在汭河找到了栖身之所。
“这几年,红尾水鸲、黑鹳、黑脸琵鹭这些珍稀鸟类都能见到,我现在已经拍到的有40多种。”摄影爱好者闫和平说,“每天早晚,到河边健身休闲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游客都在感叹,咱黄土高原上竟有这么美的风景!”
不少珍禽鸟类在崇信的汭河找到了栖身之所。
绿下“生金”
生态建设,不仅要让土地盖上绿色“被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崇信积极做好统筹发展,绿色惠民的“文章”,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形成了多头并进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崇信县果业局局长陈永龙介绍,县里按照“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行绿色有机生产。“十三五”期间,完成果树经济林建设4.4万亩,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14万亩,形成了“一区一带一基地”的果产业发展格局,使小苹果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西刘村一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摄
西刘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因绿而美、因绿而富的例子。
这里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是近几年的事。虽说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可村里植被茂盛,山清水秀。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西刘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招商引进锦屏镇客商薛德科到西刘村发展林下养鸡,后来办起了‘绿源美’家庭农场。”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荣介绍说,农场优先吸纳本村农户务工,让大伙顾家、赚钱两不误。
“春夏是旅游旺季,这里的柴火鸡生意特别火。”在“绿源美”家庭农场务工的西刘村村民姚红梅对记者说。去年,她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掌握了烹饪技术,每月有元收入。
如今,崇信县建成美丽乡村40多个,乡村旅游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崇信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