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澜说火锅没有文化,竟招来了火锅协会会长

前一阵香港美食家蔡澜在综艺节目《天天向上》里,被问及“想让哪道菜消失”,蔡生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炮轰几可称作国民美食的火锅,认为其只不过是把切好的东西扔进去煮熟,是“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

原本这场风波过去数月,已几乎尘埃落定,没想到最近又再起波澜。3月28日,重庆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对蔡澜发出挑战信,表示蔡澜的言论对重庆火锅造成巨大的伤害,并誓要把重庆火锅开到香港,让香港人也爱上重庆火锅。

为反驳关于“火锅没文化”的观点,何会长提出三点:

现代饮食百花齐放,兼容并包,没有好坏之分。重庆火锅经百年发展,风靡全球。重庆火锅是药膳,配料复杂,“制作工艺及用心程度远比中餐中的任何一道菜”。前两点无非是表示“火锅好吃,又受欢迎”。好吃与否是个人口味,不必探讨;火锅的广大受众想必无人会否认,蔡澜亦没有质疑这一点。

那么最主要的争议点,就在于“火锅的技术含量”。蔡澜认为吃火锅无非就是“切一切,煮一煮”,何会长则花大篇幅来宣传火锅底料的制作之精细复杂。但火锅吃法简单也好,调配复杂也罢,终归都是制作技术难度的层面。

火锅没文化,但到底什么是“文化”?

我们需要回到这个问题:蔡澜说火锅“没有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意即“万物皆文化”。

经史子集、龙肝凤髓固然是文化,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亦是文化。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文化更是百花齐放,没有高低之分。

从这个层面来说,“火锅没文化”肯定是个伪命题。例如,一桌好友共同围炉夜话,吃得热火朝天,酣畅淋漓,这便是火锅文化的魅力之一。何会长说火锅“风靡全球”,则体现了火锅极强势的流行性与传播性,流行文化当然也是文化。

不过,如果停留在“万物皆文化”的宏观范畴,那么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蔡澜批评火锅是“最没有文化的料理方式”,实则说的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料理方式”。

说火锅没技术含量,可不是蔡澜首创的

其实,蔡澜并非第一个质疑火锅的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的《戒单》一章中,将“火锅”同“苟且”、“暴殄”、“纵酒”等并列,视为饮食陋习之一。

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或问:菜冷奈何?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袁枚

袁枚以为,火锅有两大缺点:

太过喧闹;忽视食材特性与火候变化,烹调粗糙。必须说的是,袁枚乃江南人士,他所批判的江南火锅通常为清水锅,稍好些也就放些菊花瓣之类,图个清雅。

事实上,除却底料配制繁琐复杂的重庆火锅,其它各类火锅亦各有门道。如梁实秋等京城故老说起涮羊肉,无不称道东来顺、正阳楼的片羊肉技术;潮汕牛肉火锅的卖点,从来都是“庖丁解牛”,能把牛分解得细致入微。

但无论如何,以上终究都属于底料或刀功范畴,皆是关于食材的预处理,依旧没有解决“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的火候管理问题。

涮肉是种“残缺美”

于是这就一清二楚了,蔡澜所指责的“没文化”,与其说针对火锅,不如说是针对“涮”这项烹调技法。

要炮制出一道完美的菜肴,除先期的食材甄别、后期的摆盘之外,中程的烹饪加工环节可分为“刀功、火功、调味”这三大位面。

中餐“四大菜系”尤其具有代表性:鲁菜奠定中华烹饪技术体系的基础,淮扬菜精于刀功,粤菜长于火功,川菜以调味见长。纵观全球其他成功的菜系,亦跳脱不开这“三位一体”。

但亦有少数菜色,是欠缺这三项中的一项或两项的,如日本的刺身。中式火锅亦然,厨师所能把握的,仅有切配和锅底环节,剩余部分尽皆交给食客自行定夺:肉是生了还是老了,概不负责;麻酱蘸得太厚,韭菜花加多了太齁,概不负责;即使考究如重庆火锅,也有食材煮入味了太辣、牛油没沥干净太腻之类的潜在可能。

重庆火锅的“原罪”

重庆火锅已成功申请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毋庸置疑是有丰富文化底蕴和传承的食物。不过,正因为火锅的巨大成功,却在此消彼长的餐饮市场中,不断抢占其他菜系的生存空间。

从口味上讲,辣味其实是一种刺激神经的痛觉,在这轻微的疼痛过程中,身体会产生让人愉悦的内啡肽。吃辣会让人开心,却也会让人上瘾。

而且习惯辣味之后,味蕾对于辣味的耐受度提升,却也同时降低了味觉的敏感度。这就是为什么吃惯辣的人,再吃其它食物会觉得淡而无味、难以下咽。身边就曾经有四川人吐槽离开了四川,别的吃着都像shi…….

基于这些原因,辣味食物具有极强的传播性与统治力。人们寻求味觉刺激,寻求酣畅淋漓的感受,所以以辛辣为卖点的川湘菜与火锅大行其道,人人莫不为辣痴狂。

我前几年去到扬州,这座淮扬菜的大本营已然被火锅攻陷,昔日的望月路美食街俨然成了火锅一条街,比重庆还重庆。纵使在国外留学期间,中国同学聚会亦首选麻辣火锅,须知座上可都是被认为“不能吃辣”的华东、华南的朋友。

您可能会说:“适者生存,这恰好证明了火锅好吃啊”。毫无疑问,火锅能风靡全国乃至全球,那是火锅的本事,何罪之有?

火锅不仅受众广大,更因省去了厨师开支,而得以迅速降低成本(姑且不论重口味可覆盖劣等食材)。对照其它餐馆,有着双重的竞争优势,因而在餐饮市场上无往不利。长此以往,资本严重倾斜,中国的餐饮市场,尤其中低端市场会单一化、畸形化。

当厨师无法为食物带来增值,没厨师的店反而生意更好,何其讽刺?资本的逐利性,使其永远倾向于那些高客流、低成本的企业;餐企老板也更情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变现能力更强的营销环节。这个年代,真的还需要厨师技术吗?

真的不希望有朝一日,当我们给外籍友人介绍中餐时,就只拿得出火锅。如果真到那时,我们还能骄傲地说出“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