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微之处,看见川菜之美。
70年,在时间长河里不过转瞬即逝,但在今朝却意义非凡。新中国餐饮正进入它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超过4万亿的庞大体量吸引着米其林指南、亚洲50最佳餐厅、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国际参与者的目光。
国际食材纷纷涌入、餐饮巨头进军中国、食客口味日新月异,一幅壮阔的时代图景正在铺开。在这场变革时代的剪影中,人事物不断演变,但每个诸如你我的微小个体,都在以一己之力发光发热。
名厨特推出“中厨力量“国庆特辑,汇聚烹饪大师、四大菜系、米其林餐厅主厨等往期精彩人物内容,邀你一同见证匠心,并为不断向上的中厨力量自豪、喝彩!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两位大师,巧合的是都姓“兰”,也都是川菜名厨。这两位分别是兰桂均与兰明路,他们从细节处入手,用扎实的功底发掘着川菜被世人忽视的美。就让我们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看见川菜的发展与变化,一窥川菜景象。
兰桂均:先懂食材,再调人间百味
兰桂均的厨艺之路始于年在成都传统川菜圣殿蜀风园工作,师出川菜大师张中尤。尔后因缘际会至日本本田公司F1赛车场餐厅工作,与各国厨师相互交流,习得日本厨师的修养与素质和欧洲厨师的自我与创新,回国后便在多家五星级酒店工作,期间与粤菜、鲁菜、京菜大厨相互切磋,学习了中国其他地域不同的烹调文化。
玉芝兰创始人兰桂均,图片来源:玉芝兰
年兰桂均和夫人开办了乡厨子酒楼,开业后声名鹊起生意火爆,但处在人生巅峰的兰桂均却选择重新开始,却在五年后关掉自家酒楼,出国品尝世界所有最出名的米其林餐厅以做为借镜。钻研传统川菜,开始实践自己沉寂多年的梦想。
食之器
器物是第一步,他想实用,有人信心满满地推荐设计师的作品,可一入他的眼就觉得怪,盘子中间都是花,没地方放菜,有点喧宾夺主了。且西方多平盘,中餐多以汤水融合食材,需凹凸有序,这一点也是很多设计师想不到的。
不过时是兰师傅的另一个要求,可没人能担保这事,今日的流行可能过了几年就不中看了。没人愿意接他的活,这就把他逼上了景德镇,自己做。
玉芝兰器皿
不懂技术的他,一上手就是“龙飞凤舞”,折腾了一大阵,愣是没一件像样的。一腔热血冷下来后,他从书摊上找了本烧瓷的专业书,才有点入了门,正经地打造玉芝兰的瓷器。
成都简阳的文物中有一条龙纹,兰师傅把它化成一条白瓷鱼盘,从经典中化来,怎么看都不会过时,更为重要的是,鱼尾凹陷,可以供客人顺势挪下来鱼身上不吃的香料。
略显夸张的器具背后大多有用、有据,也多是兰师傅歧路之后的回归。
以汤定味
中国古语,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汤在中餐烹饪中,向来重要,焖滚煮炖,将各方食材的滋味融为一体。一锅鲜汤再用于烹饪食材,让鲜味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抵达。
只是熬汤是功夫活,是耐心活,急不来。脚步越走越快的当下,味精等调味品成为了新的、快速的、广泛的鲜味来源。
可兰师傅想做回来,即便费时费力,依旧以汤定味,不使用香精、色素、鸡精、味精及罐头食品。
汤与食材是前面两步,味道调和是最后的事情。
兰师傅看来,世间味道只分为三种:自然之味,食材本身味道,如吃到的鲜兰州百合,浸泡在玫瑰水中,不加入任何调味品,甜味均来自百合本身。
自然调和之味指火腿、腐乳之类的,两种及以上的食材经人工调和、发酵后衍生出的新味道。调和之味则是多种食材相互作用,呈现出更复杂的味道。
店中的一套菜单中,味道的增、和、减,川菜24个味型的二脉已打通,按照菜单设计者的心意走。
玉芝兰的菜归属川菜,又不限于川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悠悠散着光热。
想要了解关于兰桂均的更多故事,不妨点击此处查看。
兰明路:从传统做起,展现川菜万千变化
多数人对兰明路的印象,始于《舌尖上的中国3》中下饭的四川泡菜,对川菜的理解,止于麻辣。这样的认知虽然合理,却并非事实的全貌。
兰庭十三厨董事长,兰明路
当时的舌尖剧组希望挖掘川味,多番讨论后,一坛并不起眼的泡菜渐渐进入众人视野。无论宴席还是居家,它都是川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兰明路眼中,这一坛由时间裹挟而来的风味,更是意义非凡。“泡菜是川菜之骨,对川厨来说,它不仅是配料,更是调料,当你想玩好味道时,就必须在泡菜上做好文章。”
学厨之初
兰明路对川菜味型和泡菜烹调的深刻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恩师史正良,但他的拜师学徒之路并不算一帆风顺。
生于大家庭中的兰明路14岁便踏入厨行,理应跟着做伙食团的父亲习得厨艺,但疼爱他的父亲舍不得让他早起干重活。一颗年少渴望新知的心,自然按耐不住,他毅然选择他乡,青海、山东、北京、广东、新加坡,都有他学厨求艺的踪迹。
“那时候,无论你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无论是没吃没穿,还是生病受伤,一切都是一个人。当我回国后,我知道自己一定要拜史正良大师为师,这个愿望在我心里很多年了。”
兰明路与恩师史正良,图片来源:sina
托了很多朋友的介绍,兰明路方才得知史正良的消息,他兴奋地直接把行李寄存在火车站就奔史正良而去。刚回国的他,耳钉、金项链、金手链“全副武装”上阵,俨然一股新加坡潮流范儿。但传统的史正良并不买账,面前的年轻人哪有什么学厨的样子,倒像是影片中的古惑仔。
兰明路不甘就此放弃,那时通话不便,他又怕电话中会漏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便用写信的方式沟通。因为读书不多,每每写好信后还细心地托朋友把字抄得更漂亮一些,最后甚至直接跪在史正良家门外,请他收徒。
好学的真心打动了史正良,这也才有了后来大家熟知的师徒佳话。“我在师父家住了一年,和师父一起上课、吃饭、买菜,师父把我当儿子一样对待,教我泡菜怎么做,辣椒如何选,哪种是增香,哪种是加辣。”即便时隔多年,谈起那段时光,兰明路仍然记忆犹新。
川菜,不止于辣
如今在多数餐厅中都难以寻觅类似“清汤素燕”、“开水白菜”这样的清雅川菜,相反,全国各地的川菜餐厅倒是步调一致的“火红一片”。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卢朝华、刘国柱:传承不是一成不变,创新之路早已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