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不喜欢吃,活着还有什么鬼意思啊?”
热爱并深谙中国菜的英国女子扶霞,发出这样的人生拷问。饮食是探索世界的钥匙,不管隔着多么深远的差异,只要和当地人一起愉快地吃吃吃,总是能够迅速融入其中。在吃这件事上,我和扶霞一样有着相当包容的胸怀。不拘酸甜苦辣咸,或多么诡异的食材,只要吃完不用拨那些众所周知的电话号码,我都有兴趣尝试一下。
所以,看到扶霞这本书,我真想和她握个手再拥抱一下:“好家伙,你比我这个地道的中国人还要敢吃,更会吃!”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扶霞的了解也是从《鱼翅与花椒》开始。学中文、做川菜,在成都生活多年,并走访了中国各地美食。简直难以想象,一个西方人竟然爱上了热辣的巴蜀滋味!那么,在这本书中,扶霞又说了些什么呢?
它是扶霞在全球探访美食后,见诸国外报刊杂志的随笔集子。
其中有她在伦敦烹饪鹿鞭的曲折爆笑经历;邀请“臭菜之乡”绍兴的大厨们品尝欧洲臭奶酪的奇妙场景;探索“左宗棠鸡”和“宫保鸡丁”这两道世界爆款的前世今生……还有和食物有关的情感记录,比如希望通过美食诱惑男人的胃和心,结果惨遭失败的有趣经历;如何为那些对美食怀有成见的人们打开新世界大门;同样热爱烹饪的母亲如何影响子女的故事……
薄薄的书却有那么多有趣的内容,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来缓释快乐的节奏。
中西方在饮食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扶霞的可贵就在于永远不受“约定俗成”的绑缚,用充满好奇心和友善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探索她所热爱的种种美食。
西方人对中餐有很多固定的偏见,例如油腻、味重等等。他们更难想象动物的头、脚、内脏等竟然能够端上饭桌。“大部分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吃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是因为贫穷和绝望。”扶霞在书中写道。然而她却认为,这是古老的农耕国家敬天惜物的传统,以及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若非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了解,断难有这样的体会。扶霞也调侃:“对于动物,杀都杀了,自然要物尽其用。”
其实欧洲人也吃猪蹄和内脏扶霞不但会吃,也很会做。
看到“一鸡九吃”的淮扬菜谱后,扶霞决心实践。远在伦敦的她,完成了寻找活鸡、杀鸡、处理鸡血和内脏一系列西方人眼中“高格斗系数”的操作,最终烹制出一桌美味的菜肴。
由于名声在外,她受邀真实还原土耳其古老的米达斯国王葬礼盛宴,并和科学家试吃了墓中食物的样品。几千年前的藏红花味道萦绕唇齿间,我感受到了她那种震撼的心情。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铁器时代的弗里吉亚王国比中华文明更久远这个观点可并不正确。
寻味东西,不只是扶霞,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梦想。
在这一波疫情之前,我每年都要和朋友出去好好玩一次。体验当地的饮食文化,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从来不跟团,以便深入寻找那些当地人爱去的馆子,或者为安抚思乡的胃,买来食材亲自烹饪。斯里兰卡的山顶、CK小镇古老的街道、布拉格的酒店,都留下我们关于做饭的美好回忆。我们一起吐槽西方人那可怕的中餐,也由衷赞美国王湖的美味烤鱼,华沙的猪蹄,还有大叻街头的那一碗米粉……
在布拉格烹制的晚餐对世界怀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是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内在源泉。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不自我调适一下,还能好好地活着吗?
而美食,以及敢于尝试的味蕾,就是让我们随时叩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美食#